卢橘杨梅乃尔甜,肯容迁谪到眉尖。
因行采药非无得,取足看山未害廉。
辨谤若为家一喙,著书不直字三缣。
老师补处吾何敢,政为宗风不敢谦。

【注释】

  1. 初到惠州:我刚刚来到惠州。
  2. 肯容迁谪到眉尖:怎么容忍被贬到眉尖呢?“眉尖”比喻官位。
  3. 因行采药非无得:因此去行医采药也并非没有收获,这里用“采药”暗指隐居生活。
  4. 取足看山未害廉:足够养活自己了,又可以欣赏山水,不妨碍廉洁。
  5. 辨谤若为家一喙:面对诽谤,就像家中的一只乌鸦在叽喳(鸣叫),有什么了不起的。
  6. 著书不直字三缣:写书并不值得三匹细绢(缣,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7. 老师补处吾何敢:老师在我这里补课,我怎么敢当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初到惠州时的所作。他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期间虽然有被贬的委屈,但更多的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己清白节操的自我肯定和坚守。
    首联“卢橘杨梅乃尔甜,肯容迁谪到眉尖”,以卢橘和杨梅的美味来表达自己对惠州的喜爱和适应。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食的喜好,更反映了他对新环境的积极适应。“肯容迁谪到眉尖”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到偏远地方的无奈和接受。这种接受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坦然的心态,一种对命运的接受和对自己的信任。
    颔联“因行采药非无得,取足看山未害廉”,表现了诗人在惠州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他能够通过采药来维持生计,说明他在惠州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又能够欣赏山水,不妨碍自己的廉洁。这两句诗既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又体现了他的高洁品质。
    颈联“辨谤若为家一喙,著书不直字三缣”,则是对诗人自身品质的赞美。面对诽谤,他像家里的乌鸦一样敢于发声,不为所动;写书则毫不吝啬,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这两句诗既显示了诗人的自信和勇气,又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大度。
    尾联“老师补处吾何敢,政为宗风不敢谦”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谦虚态度。他认为自己在老师的教诲下已经有所提高,不敢妄自尊大。同时,他也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和发扬老师的优良传统,不敢有任何懈怠。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生活的热爱,又展示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