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相浮合渺漫,杖藜翘首得遐观。
只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
【释义】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仁风台远望的景象。
“天水相浮”四句是第一层,写登高远望。这四句诗大意是:天空和水波相接,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好像与云霞相浮合在一起一样渺茫;我拄着拐杖翘首远眺,只见那高台耸入云端。
“只应”八句为第二层,写想象遐想。这八句诗大意是:这座高台应该正是传说中的阊阖门吧,它一定就在天上;我遥望那银潢银河从脚下穿过耳畔,便感到仿佛真的到了天上。
【注释】①仁风台:指汉时所建的楼阁名。《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立后土祠于雍,后土祠旁驰道中得孝武祠,武帝祠祝官共乐其美,而巫祝之知者数人而已。……其后益发徙下湿上及旁岸成居,如甘泉、雍傍,自驰道度,则小为方丈宫,大为结驷连骑宫,五日后行帝所游处。”②天水相浮合渺漫:“天水”即指云气,“相浮合”形容云气飘荡不定,“渺漫”形容云气弥散无际。③杖藜翘首:“杖藜”即“杖”,古代用藜木做的手杖;《庄子·让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④遐观:远望。⑤阊阖:传说中的天门,位于昆仑山顶。⑥银潢:银河。⑦耳端:谓耳边。⑧赏析:此诗以“仁风台”作题,意在抒发自己对仁政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开头就写仁风台的高峻。“天水相浮合渺漫,杖藜翘首得遐观”,两句诗写出了仁风台的高大和高峻,并表现出诗人的仰望之情。“天水”即指云气,“相浮合”形容云气飘荡不定,“渺漫”形容云气弥散无际,“杖藜”是古人用来拄行的竹制手杖,“翘首”是仰头远望的意思。这几句的意思是:天空中的云气与大地的水汽交融在一起,弥漫无边;我拄着手杖昂起头颅远望,只见那高台耸入云端。接着又写登上高台后的感觉。“只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高台后的感觉和所见。“只应”四句是第二层,写想象遐想。“只应”、“便觉”二句是说:这座高台应该是传说中的阊阖门吧,它一定就在天上;我遥望那银潢银河从脚下穿过耳畔,便感到仿佛真的到了天上。“阊阖”即传说中的天门,这里代指高台,“银潢”即银河,“耳端”即耳朵旁边。这几句的意思是:这座高台应该是传说中的阊阖门吧,它一定就在天上;我遥望那银河从脚下穿过耳畔,便感到仿佛真的到了天上。整首诗意境高远清逸,语言简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