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道公语,先师爱此梅。
但知传说老,不记若年栽。
半树枯仍发,疏花晚自开。
方兄头又白,常喜故人来。
注释:
- 曾听道公语:曾经听过道公的教诲。道公,指道士或方士,这里可能是诗人对某个人的一种尊称。
- 先师爱此梅:先师(即老师)很喜欢这株梅树。先师,是对老师的尊称。梅树,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 但知传说老:只知道这棵梅树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只是,表示一种推测或假设。
- 不记若年栽:不记得它被栽种的具体年份。若年,指的是过去的时间。
- 半树枯仍发:虽然大部分树干已经枯萎,但仍然有一些枝条在生长。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顽强和坚韧的赞美。
- 疏花晚自开:尽管是在冬天,但这株梅花还是按时开放了。疏花,指的是稀疏的花朵;晚自开,说明它在冬天也能按时开放,不受季节的限制。
- 方兄头又白:这里的“方兄”可能是指一位与诗人有交情的人,也可能是诗人自己。他的头上又有了白发,表示岁月不饶人,人生易老矣。
- 常喜故人来:常常喜欢有老朋友来访。这里的“故人”指的是老朋友,也暗含诗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一株古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顽强、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诗人通过“曾听道公语,先师爱此梅”两句,巧妙地引入了“道公”和“先师”这两个元素。道公和先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人物,他们的存在为诗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但知传说老,不记若年栽。”两句则是诗人对梅花生命力的赞美。他只记得梅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忘记了具体的栽种年份。这既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梅花的敬仰之情。
“半树枯仍发,疏花晚自开。”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生命力。即使是半棵树都已经枯萎,但仍然有一些枝条在生长;即使已经是冬天,梅花依然按时开放。这两句充分展现了梅花顽强、坚韧的品质。
“方兄头又白,常喜故人来。”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方兄是他的朋友,他的头上又有了白发,这让他更加珍惜与朋友相聚的时光。而他也常常喜欢有老朋友来访,这说明他对友情的重视程度。
这首诗通过对一株古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顽强、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