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皇家日月安,更教远去不辞艰。
若人岂谓元城在,有客先知御史还。
风急满江皆白浪,雨收何处不青山。
天心正欲扶宗社,为报慈闱得解颜。

【注释】

见:“见到”、“目睹”的意思。皇家:皇帝的家族、亲族,这里指代徐侍郎的家族。

元城:古地名,这里泛指地方。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扶宗社:扶助国家。

慈闱:母亲的别称,这里特指皇帝的母亲太后(孝文帝改“慈母”为“慈闱”,以避讳)。解颜:舒展笑容,形容脸上露出笑容。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中书舍人时期,是作者送徐侍郎南迁时所作。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原因,二联写徐侍郎的为人和才能,三联写徐侍郎南行途中所经过的地方及风景,末联写朝廷对徐侍郎南行的肯定,希望他一路顺风。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朴实无华,但感情深厚真挚,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高洁坦荡的人格魅力。

全诗四联八句,每联四字,共三十二字,结构匀称,形式整齐。前两句写徐侍郎南迁的原因和任务。首句说皇帝的家族平安无恙;次句说皇上还让他远离京师,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这当然是难事。“不辞艰”,说明徐侍郎有担当大任的胸怀,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的品格。第三联写徐侍郎南征途中的所见,用“风急”和“雨收”来比喻徐侍郎的仕途。第四联写徐侍郎南行的目的,最后一句写徐侍郎此行必将顺利成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朴实无华,但感情深厚真挚,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高洁坦荡的人格魅力。

首联写皇帝的家族在京城安然无恙,而徐侍郎远赴边地,这是徐侍郎南行的主要原因。“已见”即“已知”,“日月安”即“平安”,意谓徐侍郎的家族已在京城安居,而徐侍郎自己却要远涉边地。诗人用“日”与“月”作对仗,以“安”与“艰”作对仗,使全句平仄和谐,朗朗上口。这种对仗的工整,是律诗的重要特点。“更教”,意为“还要”“又令”。这句的意思是,皇上还要让徐侍郎远赴边地,可见徐侍郎的才能之高超。

颔联是写徐侍郎的为人和才能。“若人”即“此人”,指徐侍郎,这里指徐侍郎自谦之词。“岂谓”,意为“难道以为”。“元城”即“元城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元城”本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这里泛指一个地方或一个地区。“在”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存在”。“有客先知御史还”意思是“有客人先知道御史回来了”。御史本指御史大夫,因避唐高宗李治讳,故改为御史。“先知”即“先知”。这里指徐侍郎早知道御史回来了。“先知”,即先知道。“有客先知”即指有人早知道徐侍郎将回京复命。“先知”与上句“更教”相照应,都是写徐侍郎的才德。

颈联是写徐侍郎南行途中所经过的地方及风景。“风急”即“风吹得特别急”,“满江皆白浪”,“白浪”喻指大风卷起的波浪,“皆”是副词,表示程度,意为“都”。这一联写的是徐侍郎在途中看到的景象。“雨收”即“雨水收起了”,“何处不青山”,“何处”即“哪里”。这句意思是,雨水已经收尽,到处都有青葱的山峦。这里写的是徐侍郎在途中所看到的景色。“青山”,即青翠的山峦。

尾联是写朝廷对徐侍郎南行的肯定。“天心”即“天意”、“皇意”,意谓皇帝的心意。“正欲”是“正要”、“正在打算”,这里指皇帝正在打算帮助国家安定。“扶宗社”即“扶助国家”,宗社是指国家。这里的“宗社”,是借指国家。“为报慈闱得解颜”,意思是说,朝廷将要派徐侍郎回去,是为了报答皇太后(孝文帝把“慈母”改“慈闱”以避讳)高兴而解除忧愁。这里的“慈闱”即皇太后。

这首诗写徐侍郎南迁之事,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性很强。它赞扬了徐侍郎忠诚勤干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指出他的前途光明。诗中既表达了对徐侍郎的赞美之情,又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志向,具有很高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