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置有碑传,观音岩石前。
殿高灯焰短,山合磬声圆。
窗静吹寒雪,舂鸣落夜泉。
清游人岂识,谓不似秋天。
注释:
- 游雁荡山能仁寺:在游览雁荡山能仁寺时。
- 碑传:指寺庙中的石碑上刻有文字的碑文或题记。
- 观音岩石前:指的是观音菩萨的雕像,通常位于寺庙的入口处。
- 殿高灯焰短:形容殿宇高大宏伟,而灯火却显得微弱。
- 山合磬声圆:形容山峦与古钟的声音相互映衬、融合在一起。
- 窗静吹寒雪:描述窗户内安静地吹着寒冷的雪花。
- 舂鸣落夜泉:形容舂谷的声音伴随着夜晚的泉水声。
- 清游人岂识:清闲的游客哪能知道。
- 谓不似秋天:认为不像秋天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游人游览雁荡山能仁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寺庙的庄严、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如“碑传”、“观音岩石前”、“殿高灯焰短”、“山合磬声圆”、“窗静吹寒雪”、“舂鸣落夜泉”,将能仁寺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寺内的庄严与室外的自然美景进行对比,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此外,诗中还有一些隐喻和象征的表达,如“清游人岂识”表达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而“谓不似秋天”则体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独特感受。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传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