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注释】

游衡山:游览衡山。衡山:位于湖南省,有七十二峰。祝融峰:衡山的一座山峰。下界蛮方近:衡山地势高远,下界的少数民族都靠近着它。中天岳势崇:衡山的中部是最高的岳,所以称“中天”。四维皆佛占:四面八方都有佛教徒。绝顶正秋浓:衡山的最高峰在秋天时树叶茂盛。翼宿平垂地:天上的星宿平铺在地上。雷池暗起龙:天上雷声隐隐可以听到龙的声音。简书曾禹授:简书指《周易》,相传伏羲氏曾用它教导夏禹。燔祭自周封:周代的天子用焚烧祭祀的方式祭祀山川,这是古代的一种礼法。拜庙巡阴石:到衡山的庙宇里参拜,并沿着山路巡游。看桥入古松:穿过古老的松树做成的桥梁。雪深居板屋:“板屋”指简陋的茅草房。日转动厨钟:《淮南子》记载:“灶突之前,开户延堂,谓之明堂。明堂之室,四壁洞达,户牖甚峻,轩户洞达,则谓之明。”这里指白天的时候,太阳光可以透过厨房里的窗户照射进来。片水清如镜:一片湖水清澈得就像镜子一样。洞庭微见踪:洞庭湖的岸边依稀可以看到。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贬谪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所作。作者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巴山楚水凄凉地”,本诗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抒发自己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之情。

首联描写了衡山的自然景观,以“高”字概括了衡山七十二峰的雄伟气势,其中以祝融峰最为高大,突出了其地位。

颔联通过“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两句写出了衡山的高耸入云,以及四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

颈联“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衡山的独特风景和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则是对衡山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传承。最后一句“看桥入古松”,更是将整首诗推向了一个高潮,让人仿佛看到了那古老的松树在阳光照射下的美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