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夫差国,高名惠远师。
君恩从野逸,归棹逐凌澌。
旧访虽无念,牵怀亦有诗。
因行过秦望,为致李斯碑。
送赞宁道人归浙中
故里夫差国,高名惠远师。
君恩从野逸,归棹逐凌澌。
旧访虽无念,牵怀亦有诗。
因行过秦望,为致李斯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名叫赞宁的道人即将离开时的赠别之作。全诗以送别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道人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祝愿。
首句“故里夫差国,高名惠远师”,诗人用“故里”和“高名”来描绘道人的家乡和他的名字,同时也暗示了他曾经是一位受到尊敬的老师。接着,“君恩从野逸,归棹逐凌澌”,诗人描述了道人因为得到皇帝的恩赐而得以脱离世俗的纷扰,他的归舟在凌冽的冬水中前行。这里的“野逸”和“凌澌”都是形容道人生活状态的词语,展现了他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二句“旧访虽无念,牵怀亦有诗”,表明虽然道人没有期待诗人会回访,但他自己内心仍然牵挂着诗人,并因此产生了诗歌创作的念头。这句诗不仅表达了道人的情感,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内心体验。
第三句“因行过秦望,为致李斯碑”,则进一步展现了道人和诗人的关系。秦望山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诗人在这里为道人送上了李斯碑的拓片。李斯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之一,它象征着学问和成就。这一举动既是对道人的鼓励,也是对道人学术成就的认可。
整首诗通过描绘道人的生活状态、表达诗人对道人的思念以及两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种深厚的情谊。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词汇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如使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