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生秉道义,公论重才名。
美哉双白璧,高价等连城。
昔在南国时,折桂尝抗衡。
今为北朝客,通籍齐振缨。
连镳适炎徼,并命典州兵。
地远乃寄重,无为惮遐征。
俗杂则财难,当在通其情。
投香与还珠,前哲有遗声。
君看奏谏者,接武趋承明。
掺袂赠斯言,斯言勿见轻。

诗句释义

士生秉道义

  • 士生:指那些有志于道德和正义的人。
  • 秉道义:秉持道义,指坚持正义或道德。

公论重才名

  • 公论:公众的议论或评价。
  • 重才名:重视个人的才能和名声。

美哉双白璧

  • 美哉:赞美之意。
  • 双白璧:比喻两人都如美玉一样纯洁无瑕。

高价等连城

  • 高价:高价值的货物。
  • 连城:比喻极其珍贵的物品。

昔在南国时

  • 南国:这里指南方地区。

折桂尝抗衡

  • 折桂:古称考取功名为“折桂枝”,即获得状元。
  • 抗衡:与对方势均力敌。

今为北朝客

  • 北朝:指北方的国家或地区。
  • :客人,这里指外来的人或异乡人。

通籍齐振缨

  • 通籍:获得官职,进入仕途。
  • 齐振缨:整齐地整理头饰,这里指官员的服饰整齐划一。

连镳适炎徼

  • 连镳:古代用马鞭连接马嚼子的习俗,形容车马并行的样子。
  • 炎徼:指炎热的地区或边疆。

并命典州兵

  • 并命:一起受命。
  • 典州兵:负责管理本州的军务。

地远乃寄重

  • 地远:地理位置遥远。
  • :于是,表示因果关系。
  • 寄重:赋予重任。

无为惮遐征

  • 无为:不必担忧,没有顾虑。
  • :畏惧。
  • 遐征:长途旅行或出外远征。

俗杂则财难

  • 俗杂:社会风气复杂,难以治理。

当在通其情

  • 通其情:理解并传达他人的情感或意愿。

投香与还珠

  • 投香:奉献香火,比喻诚心诚意。
  • 还珠:归还珍珠,比喻珍视友谊。

前哲有遗声

  • 前哲:古代的智者或贤者。
  • 遗声:留下的声誉或教诲。

君看奏谏者

  • 君看:请君主注意。
  • 奏谏者:上疏劝谏的人,指忠诚直言的官员。

接武趋承明

  • 接武:并肩行走,比喻关系密切。
  • 趋承明:向朝廷进言,寻求政治上的帮助。

掺袂赠斯言

  • 掺袂:衣袖相接,比喻亲密无间。
  • 斯言:这句话,指刚才所说的话语。

斯言勿见轻

  • 斯言:刚才的话,这里指诗人对吴员外的期望和忠告。
  • 勿见轻:不要轻视,强调尊重和重视。

译文

士子们秉承着道义,得到了众人的尊敬和赞誉。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白璧,价值等同于珍贵的连城之宝。过去在南方的时候,他们曾折桂高中,与众多英才相抗衡。如今身为北方来的客人,却能整齐地管理本州的军务。因为他们来自遥远的土地,所以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不必担心路途遥远,因为那里的风俗复杂,所以财富难以积累。应该去理解并传达他人的情感,像前代的智者一样留下声誉。请你注意,上疏劝谏的人正在向朝廷进言,寻求政治上的帮助。他们并肩而行,相互尊重,如同手足之情。请你不要轻视这些话,因为它们都是经过深思而得出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吴员外在官场中的期待和支持。他称赞吴员外的道德品质和才能,赞扬他能够处理好与朝廷的关系,同时提醒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财富诱惑时要谨慎行事,注重人际关系,保持清廉的品格。最后,诗人以鼓励的语气结束,希望吴员外能够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抱负。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官场现象的深刻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