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
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

【注释】

叔孙通:秦代博士,汉初礼官。绵蕞:草莽,野草丛生之地。秦陋:指秦始皇灭六国后所采取的焚书坑儒政策。古礼沦亡:指古代的礼仪制度被破坏。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咏叹古代礼乐制度的衰微来抒发对历史兴替和时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秦府藏书熟见闻”,点明题旨。秦朝灭亡以后,许多书籍都散失了,叔孙通在秦府里还看到了不少藏书。

三句“三王遗意可追寻”写西汉初年由萧何整理的《秦律》,其中保存了许多秦代法律条文。汉高祖、惠帝、高后等都曾下诏说,要“存问故秦时群臣”,“悉思秦之所以失,及失而能不亡者,以法为师”,可见汉初人对于秦制是颇为重视的。这里“遗意”即此意。

四句“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写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采纳陆贾的建议,“乃令贾赐诸侯平城关中为汤沐邑”。汉高祖的这一做法,使那些被封为王的开国功臣都封有土地,子孙也都有爵禄,这比之从前的分封制度,显然要好些。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封国不断缩小,到了汉武帝时,竟只剩下一个县。这样“绵蕞(xiǎo)”的封国,当然也就成为贵族们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地方了。所以这两句诗就指出:这些地方,都是从秦代起便逐渐形成的,而“古礼”却已经沦亡了。“古礼”在这里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之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并出其系家记颂自造论著者也。于是言世,道代,陈政,决狱,当传,有增益者,莫不手结绳经总其正义。”这说明汉代礼制的建立,是从秦以来儒家学说与各种学说互相争论的结果。因此,汉代的礼乐制度虽有所继承和发展,但基本上仍然是“三代之旧”,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诗人用“绵蕞”、“古礼”这样的字眼,正说明他对这种情形感到痛心疾首,对“古礼”的沦亡十分惋惜。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剪裁精当,层次分明。它先叙述秦代以前的情况,再叙西汉初年的情形,最后才说到西汉后期的状况,前后照应,脉络清晰。同时,它还把叙事、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既写出了对历史的深刻见解,又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