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师儒多讲论,东平礼乐正修明。
不知佛法缘何入,却向斯时教大行。

【注释】:

明帝:指东平王萧昭文。东平礼乐正:官名,掌管礼乐之事。

缘何:为什么。教大行:佛教教义广为传播。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叹东平王时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首句赞颂东平王礼乐教化的修明;二句点明“佛法”入中国之因;三、四句说明佛法传至中国的原因,即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别致,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首联先写明帝时,礼乐教化修明;次联言及佛经传人我国的原因;末联则进一步解释,指出正是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才使得佛法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

此诗用典精当。如“大学师儒多讲论”,指汉初儒家董仲舒等人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统一天下,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东平礼乐正修明”,则指东汉明帝时,朝廷重视音乐和礼仪教育,礼乐教化修明,与儒学相辅而行,共同构成汉代正统思想文化。“不知佛法”两句,指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佛教一无所知。而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发生了融合,并逐渐在上层统治阶级中广泛流传。

此诗立意新颖,结构巧妙。它首先肯定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事实;接着从社会政治环境方面分析了佛道融合的原因;最后又从佛教自身的特点上说明了其在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此诗虽短小精悍,却有很深的寓意。它既揭示了社会政治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又表明了佛教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它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