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山必兆边陲祸,林甫终贻庙社忧。
二事眼前君不悟,何须金鉴录千秋。

【注释】

禄山:指安禄山。必兆边陲祸,林甫终贻庙社忧:二件事都是眼前就应了的。

君不悟:你不明白。

金鉴:古镜。录千秋:记载千年。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为李林甫所作的《贺表》中的序言。诗人用“禄山”、“林甫”两个历史典故,指出玄宗晚年重用李林甫,导致了“边陲祸起”和“庙社忧生”的局面。最后劝谏唐玄宗不要因为李林甫的“功”,而忘记了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吸取历史教训,从善如流。

首句“禄山必兆边陲祸”,“必兆边陲”即“必至边庭”,意为必然会造成边境的祸患。禄山在唐玄宗开元末年发动政变后,拥兵自重,野心日益膨胀,终于发动叛乱,攻陷长安,称帝立国,史称“安史之乱”。此句表明安禄山的叛乱必将导致边境的祸害,这是对当时局势的预见,也是对李林甫的警告。

次句“林甫终贻庙社忧”,“庙社”是指国家和社稷,“贻”是留下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李林甫最终留下的祸害。林甫,即李林甫,字慎之,陇西人。他以宰相身份主持政务达四十年之久,政治上实行严刑峻法,残酷剥削人民,排斥异己,独揽大权,致使唐朝统治危机四伏。安史之乱期间,他又乘机卖官鬻爵,聚敛无厌,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庙社忧生”是比喻,意谓国家和社稷将要遭受忧患。

第三句“二事眼前君不悟”,“二事”指前两句所说的两件事。“君不悟”即“君不明”。“眼前”即眼前形势。这句的意思是说:安禄山的叛乱,正是李林甫的祸害造成的,这两件事都摆在眼前,皇帝却不理解。

第四句“何须金鉴录千秋”,“金鉴”即古镜。这里是说:不需要拿古时的镜子来记录千秋功罪,也不需要让后人去记诵这些功绩。“千古”在这里是泛指久远的时间。这句的意思是说:历史的镜子已经照出了千古的罪过,用不着再去记录。

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把议论与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作者用“禄山”、“林甫”两个历史典故,指出玄宗晚年重用李林甫,导致了“边陲祸起”和“庙社忧生”的局面。最后劝谏唐玄宗不要因为李林甫的“功”,而忘记了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吸取历史教训,从善如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