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璞乃取刖,求封而得黥。
进退当以道,自售胡尔轻。
堪嗟贱良贵,甘作狼藉人。
寄语张季鹰,见几已近神。

杂感

献出璞玉就注定要被砍掉,寻求封赏却得到黥刑。

进退都应当遵循正道,自我推销何必这般轻佻。

真可悲哀,贱良者贵,甘愿作个狼藉人。

告诉张季鹰,见机行事已经很接近神了。

【注释】

献璞:进献美玉

乃取刖(yuè):注定要被砍掉

求封而得黥(qíng):争取封赏却得到黥刑

道:准则;规范

售:卖,自鬻

胡尔:这样啊

堪嗟:可叹

贱良:贱视贤良的人

贵:尊贵

甘:愿意

作:成为

狼藉人:指品行不端的人

寄语:写信给某人

张季鹰:晋代张翰,字季鹰,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鲈鱼脍,挂印归田。见陆机《吊张宣城文》。见几:见到时机

已近神:已经很接近神的境界了。神,通“圣”,指圣人。

【赏析】

《杂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借古喻今,以历史典故为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患及自身命运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

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从正面说明“道”与“术”的问题,指出“献璞”和“求封”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层(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三层(最后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想。第四层(结尾两句),以古人张翰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献璞”“求封”等。这些典故的运用,一方面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诗中的一些比喻也非常巧妙,例如“自鬻”一词,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而且也表现了其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杂感》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