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桐作秧马,断木刳泥船。
咄此至微物,当趁岁月闲。
阿童御觳𧥆,吹笛前山前。
迎我相指似,村西吹晚烟。
【注释】:
斫(zhuó):削去。
秧马:即“秧马槽”,是喂牛的槽。
觳𧥆(húnwěi):牛犊。
吹笛:指《折杨》歌。
迎我:指《梅花落》歌。
相指似:指点,比作。
村西:指《梅花落》中的“梅花落”一句,意为村西的山色。
【赏析】:
这首诗写田园生活,从砍伐桐树、制作秧马、刳泥船,到牛羊饲养、吹笛唱歌、迎人指点,把农家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切。诗中没有一句正面描写田园风光,而处处透着田园气息,如“斫桐作秧马”、“断木刳泥船”、“阿童御觳𧥆”。
全诗意脉相通,浑然一体。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到了农家养畜。这是农家生活中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事,然而诗人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把它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使人看到那砍去桐枝做成的牛槽,和刳空木头做成的小船,在水边悠闲地漂流。这两句诗看似寻常,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了解,又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美。这种赞美,并不是一般地赞扬农民辛勤劳动,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揭示出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虽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但却与自然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砍伐桐树,是为了做牛槽;刳空木头,是为了造船只。这说明农民不仅懂得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而且懂得如何保护自然。他们的牛槽,船只是用桐树或木头制成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他们的牛槽、船只又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不像一些现代化的工具那样,一旦损坏便要更换,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这种认识,正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得出的深刻体会。因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写实性。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中间四句,主要写了牧童放牛和农夫吹笛的情景。这些诗句虽然比较简短,但所表达的感情却十分丰富。前两句写牧童骑上牛犊,吹笛声随着《折杨》《梅花落》两首曲子飘荡在山谷间。这里的“折杨”“梅落”两曲,都是当时民间流行的歌曲。这两首歌的歌词已经失传,但根据它们的旋律,人们还是很容易想象出它们那优美的曲调来。《折杨》是一首描写男女相爱的民歌;《梅花落》则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民歌。牧童骑上牛犊,吹起《折杨》《梅花落》两首曲子,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的形象,又表现了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后两句写农夫放牧归来,吹笛自娱。他迎着夕阳,指点着远方的村庄说:“你看那边的山色多么美丽!”这两句诗,既表现出农夫的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也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两句,写农夫在傍晚回家时吹奏《梅花落》。这一曲《梅花落》,原是送别时唱的曲子。农夫在这里唱它,大概是想向远行的家人表示自己的心意吧。这里,农夫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愿望,而是通过歌声把感情表达出来,这就使诗歌具有一种含蓄的美。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农夫淳朴的性格,又表现了他深沉的感情。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诗人把农事活动作为主线,贯穿全诗。在描写农事活动的同时,诗人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如牧童放牛、农夫放牧、农夫吹笛等等。这些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采用了平实、朴素的语言,把许多复杂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简明、自然。例如,“斫桐作秧马”一句,既写出了桐树的用途,又写出了桐树的形态;“断木刳泥船”一句,既写出了船的结构,又写出了船的使用方式;“阿童御觳𧥆”一句,既写出了牛犊的外貌特征,又写出了牛犊的活动情况。这些句子都写得非常简明,但却又都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