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集谤议,著面矢如雨。
前身雷将军,柴立吾甚武。
却还观我生,与世实鉏铻。
西通祢衡邻,东接嵇康堵。
以兹料身后,藐未得死所。
一州纳一嘲,一邑献一侮。
并浙十五州,我作大谤府。
馀外九州者,设伏特未举。
徐思浮言端,中实无所主。
怪雪群犬吠,眩日百鸟语。
何由泽其喙,环海变春醑。
坐使声名高,一日跨尧禹。
【译文】
四处聚集诽谤议论,如箭雨般射向我。
前身是雷将军,勇猛无比真威武。
却想看看我活着时,与世人实不相容。
西边有祢衡邻居,东面接嵇康故居。
以为此生遭非议,死后定难安身处。
一州人给我起嘲讽,一邑民给我献侮言。
并及十五个州郡,我是大骂府的源头。
其余九州都如此,故意设下陷阱未动。
慢慢思来诽谤语,其实并无恶意存。
怪狗群吠日眩晕,百鸟鸣声乱视听。
何由让它逞口舌,使四海变春酒?
坐使名声高如天,一天之间跨尧禹。
【注释】
谤议:诽谤议论。谤,指责、诽谤。议,议论。
著面矢如雨:形容诽谤像雨点一样密集。著,同“著”,动词,指穿在衣服外面的装饰物。面,面部。矢,指箭。雨,比喻密集。
前身雷将军:雷将军,名震,字仲威,东汉末年颍川颍阳(今河南禹县)人,曾任荆州刺史。后因被宦官杀害于市。此处借指自己。
柴立吾甚武:柴,指雷震之孙柴桑(字公绪),东汉初年人。建武初,为庐江太守。曾与吴汉破王莽于新野(今河南新野)。后归附光武帝刘秀。曾随帝征讨隗嚣。后任太山太守。
却还观我生:回望看我一生所作所为。却还,回头看。观,观察。
鉏铻:锄草。鉏,除也;铻,草木丛中除去的土块,引申为杂草。
西通祢衡邻,东接嵇康堵:西面和东面分别与祢衡和嵇康相邻。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文学家、辞赋家。嵇康,字叔夜,三国魏玄学家、文学家。两人都是当时的文坛巨匠。
料身后:估计自己的身后之事。料,推测。
藐未得死所:轻视自己无法善终。藐,轻视。
一州纳一嘲,一邑献一侮:形容各地人民纷纷讥笑攻击自己。
浙:浙江的古称。州:古代行政区划单位。一州纳一嘲,一邑献一侮,形容各地纷纷讥笑攻击自己。
徐思浮言之端,中实无所主:仔细想想这些流言蜚语的开端,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恶意。徐思,慢慢地思索。浮言,流言。端,开端。主,主宰、原因。
怪雪群犬吠,眩日百鸟语:形容群狗争吠,百鸟乱鸣的现象。雪,比喻群犬争吠的声音。眩,迷惑。
何由泽其喙:用什么方法使它不发出声音?泽,滋润、使……得到好处。喙,鸟兽的嘴巴。
环海变春酒:使海水都变成春天的美酒。环海,环绕着大海。变,改变。酒,美酒。
一日跨尧禹:一天之内胜过尧舜禹王。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舜,传说中虞舜的尊号。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禹,即大禹。相传他是黄帝的后代。相传他教人治理洪水,治水有功。
赏析:
《谤议》是一首讽刺诗,全诗通过描绘作者自比雷将军、柴桑等人物,以及面对各种讥刺、诽谤的无奈和愤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悲叹。
首联“四方集谤议,著面矢如雨”直接点题,表明了作者面对四面八方的诽谤言论,如同雨点般密集地袭来。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叹。
颔联“前身雷将军,柴立吾甚武”则进一步运用典故,以雷将军自喻,展现了自己刚猛的性格和不畏强权的精神。而“柴立吾甚武”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美和自信的表达,表明自己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性格的独特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于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颈联“却还观我生,与世实鉏铻”则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这里的“却还观我生”可以理解为回顾过去的经历和遭遇,从中汲取教训;而“与世实鉏铻”则揭示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愤怒,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公正,充满了矛盾和纷争。
尾联“西通祢衡邻,东接嵇康堵”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在这里,诗人不仅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祢衡、嵇康,而且还暗示了自己与他们有着某种联系或影响。这不仅是对自身历史地位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的回忆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无奈、愤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评和反思。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