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虽不足气常充,真是根源久是功。
真久不惟能养气,幽明亦可感而通。
诗句释义:
- 饥仙:这里可能指的是修仙之人或追求高远理想者,形容其虽处于贫困或饥饿之中,但精神饱满,不受物质匮乏所困。
- 粮虽不足气常充:即使粮食不足,但其精神(元气、灵气)却始终充盈不减。
- 真是根源久是功:这表达了一种信念或哲理,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就和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财富或地位,而在于内在的修为和品德。这种修为和品质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修炼形成的。
- 真久不惟能养气,幽明亦可感而通:这句话强调了时间的长久和深度对一个人的影响。即使身处黑暗或幽冥之地,也能通过某种方式感知和理解世界。这里的“幽明”可以理解为生死界限之外的世界,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领域。
译文:
尽管粮食不足,但他的精神总是充实。
真正的成就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长时间的修炼。
即使身处黑暗,也能通过某种方式与世界相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饥仙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诗中“粮虽不足气常充”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力量的重视,认为即使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精神力量仍然可以支撑一个人的生活。“真是根源久是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人真正成就的根基。
诗的后两句“真久不惟能养气,幽明亦可感而通”则提出了一种对于生死、阴阳的深刻理解。它认为,无论在哪个层面,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深度,都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通达和理解。这不仅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思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饥仙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关于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主题。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要放弃内心的追求,而是要通过长期的修炼和积累,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