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复哀哀,哀哀至此极。孤儿与慈母,中路忽相失。
恍惚须臾闲,终日不复得。谁复坐我堂,谁复入我室。
谁复饮儿酒,谁复哺儿食。儿饥复谁念,儿寒复谁恤。
耳不闻慈语,目不见慈色。譬如行路人,日远如一日。
行人犹可期,远道犹可追。天穷地尽处,一日犹可归。
哀哀复哀哀,此去无尽时。谁言生离别,不知死别离。
君不见人已闭门鸟已栖,黄昏冢畔孤儿啼。
哀哀复哀哀,哀哀至此极。孤儿与慈母,中路忽相失。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徐积的《哀哀词》。诗中通过描绘孤儿与慈母在途中突然分离的情景,深刻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诗歌原文:
哀哀词
哀哀复哀哀,哀哀至此极。
孤儿与慈母,中路忽相失。
恍惚须臾闲,终日不复得。
谁复坐我堂,谁复入我室。
谁复饮儿酒,谁复哺儿食。
儿饥复谁念,儿寒复谁恤。
耳不闻慈语,目不见慈色。诗句释义:
- 哀哀复哀哀:重复使用“哀哀”表达了极度的悲伤和痛苦。
- 孤儿与慈母:描述了一个家庭中最亲近的成员——孤儿和他的母亲突然分离的场景。
- 中路忽相失:强调了分离的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出了情感上的突然失落。
- 恍惚须臾闲:形容人在悲伤中的恍惚状态,时间仿佛静止,无法感知周围的世界。
- 终日不复得:表示这种悲伤持续了一整天,无人能够安慰或陪伴。
- 谁复坐我堂、谁复入我室:表达对亲人回归的渴望,以及在现实中这种期望的落空。
- 谁复饮儿酒、谁复哺儿食:反映了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以及现实的无情。
- 儿饥复谁念、儿寒复谁恤:进一步揭示了孩子在饥饿和寒冷中的无助,以及父母关爱的缺失。
- 耳不闻慈语、目不见慈色:表达了对父母爱的深切怀念,以及因分离而感到的心灵空虚。
-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失去亲人的痛苦。通过重复的“哀哀”,加深了情感的表达强度。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悲伤而绝望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孤儿与慈母在途中分离的情景,深刻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和现实生活的残酷。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得这首诗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它提醒我们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同时也让我们深思如何在困难时期保持家庭的完整性。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它也启示人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