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初堰坏,乐岁亦民饥。
再见龙尾水,如兴鸿却陂。
名同召伯埭,人立许杨祠。
祝史有祀事,歌予迎送诗。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格式要求。题目“视通济堰二首”提示我们要关注“通济堰”,这似乎是一首诗歌的题目,因此我们需要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来解读它。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1. 往年初堰坏,乐岁亦民饥。 - “往年”指过去的时候。“初堰坏”指的是之前修建好的堤坝被破坏。“乐岁”通常指的是丰收或快乐的年份。“亦民饥”说明在那个时期,即使有好收成,百姓也可能因为灾害、战乱或其他原因而遭受饥荒。

  2. 再见龙尾水,如兴鸿却陂。 - “再见”指的是再次看到某种现象或情况。“龙尾水”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或河流名。“如兴鸿却陂”形容水流强劲地冲刷着堤坝,就像大雁飞过一样迅速。这里可能暗喻洪水的力量和速度非常惊人。

  3. 名同召伯埭,人立许杨祠。 - “名同”意味着两个地方同名或相关联。“召伯埭”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名称,而“许杨祠”则可能是一个与洪水治理相关的祠堂。这里可能暗示了人们对水利治理的关注和纪念。

  4. 祝史有祀事,歌予迎送诗。 - “祝史”指的是记录和祈祷的人或机构。“祀事”指的是为祭祀而进行的准备或仪式。“歌予迎送诗”表明有诗人或文人创作关于这些事件的诗歌,用于歌颂和赞美水利事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辛勤付出。

通过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水利工程对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人们是如何应对洪水灾害的。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水利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