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良久文殊叹,此是如来不二门。
要识结喑非是默,应知分别亦无言。
一弦曾得嵇生愧,三复能令孔子尊。
正复立谈封万户,时清何害口澜翻。

阎醇老作默斋

净名良久文殊叹,此是如来不二门。

要识结喑非是默,应知分别亦无言。

一弦曾得嵇生愧,三复能令孔子尊。

正复立谈封万户,时清何害口澜翻。

注释:

阎醇老:人名,此处指阎伯钧,他为明代学者,有《默庵文集》。

净名:佛教名词,指“般若波罗密多”,即智慧。

文殊:佛教中大智的化身佛号。

如来不二门:佛教中“不二门”,指“空”和“假”两个极端。这里指禅宗所追求的悟道之路。

要识结喑非是默:要认识到“沉默”并不是真正的沉默。

结喑:沉默的意思。

结喑非是默:不是真正的沉默。

应知分别亦无言:应该知道,言语和声音也是无法表达的。

一弦曾得嵇生愧:曾经弹奏古琴,感到惭愧于古代的嵇康。嵇康擅长古琴,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三复:多次重复。

孔子尊:孔子受到尊重。

正复:即使如此。

立谈:站立着说话。

封万户:被封为万户侯。

时清:政治清明。

何害:有什么害处。

口澜翻:形容语言华丽而流弊。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学者阎伯钧所作的《默庵文集》中的一首。诗中表达了对禅宗悟道之境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言语和声音、知识与智慧的深刻理解。诗人以文殊赞叹为引,阐述了真正的智慧并非言语所能传达,而是内心的悟道。然后通过嵇康、孔子等历史人物的形象,进一步论证了这种悟道的境界。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语言华丽的反感,认为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无需担心语言的流弊。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语言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