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孝悌纂修意,丞相忠良典领宜。
却恨身为周柱史,不令人识汉官仪。
当年请郡新进笑,今日曝书陈迹迷。
犹有院中宣赐笔,不妨林下醉题诗。
【注释】
戊子:年号。六月十三日:写诗时是六月十二日,所以称“十三日”,这是说在六月初十写的诗。曝书:把书晒干。得史院赐笔感怀:收到史院赏赐的笔来,感慨自己的处境。史院:即翰林院。周柱史:汉光武帝刘秀曾为柱下史,因以周柱史比喻皇帝的近侍大臣。不令人识汉官仪:指自己不被赏识,不能像汉光武帝那样受到重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六月十二日,当时作者任太常博士,正在撰写《高宗系辞》一书。他接到史院所送翰林院学士钱端礼所赐之笔,遂写下这首七绝。
首联直抒胸臆,点明写作意图。诗人在题诗中自比汉光武帝刘秀,而将史院所赐之笔比作汉武帝刘彻的御笔,意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皇帝的赏识与重用,以便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建树一番功业的迫切心情。
颔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前句说自己虽身居高位,但却得不到重用,后句则说别人都看不起自己。这两句都是运用典故,前句用“周柱史”喻指汉光武帝刘秀,后句用“汉官仪”喻指汉光武帝,都是借用历史典故。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他虽然出身寒微,却能建立大业,成就霸业,其事迹被后人传颂至今,成为后人所敬仰的楷模。而诗人却身处朝廷之中却得不到重用,被人瞧不起,这自然使他感到十分痛心、失望。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黑暗、贤才不得重用的强烈不满和对汉光武帝的钦慕之情。
颈联写诗人对当年同僚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失落。当年诗人刚进入仕途时,那些同僚对自己都很友好,相互之间也很尊重;而如今他们却已经离我而去,留下的只是回忆和思念。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诗人更加怀念过去的日子和同僚们对自己的关心与支持。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既然现在的局势无法改变,那么就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而对于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帮助和关怀的人也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让他们在自己的心中永远占据一席之地。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同僚之间的交往以及自己的处境与心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黑暗、贤才不得重用的强烈不满和对汉光武帝的钦慕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