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楼子庄,淮山自兹近。
春风似恼客,浪稳舟不进。
长安一回首,堤柳千里润。
念当整帆席,快若冬蛰奋。
微生谢拘窘,末路嗟鄙吝。
林花一迎笑,岩鸟相借问。
尘埃改颜鬓,坚白畏缁磷。
江海慰高情,飘蓬自吾分。
【注释】
楼子庄: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淮山:指淮河。近:接近。
春风似恼客,浪稳舟不进。
春天的风似乎让人感到烦恼,江水又平稳,船不能前进。
长安一回首,堤柳千里润。
我一回头望长安,堤岸上柳树千里翠绿。
念当整帆席,快若冬蛰奋。
想到应当收拾好帆篷准备回家,心情像冬眠的蛰虫一样兴奋。
微生谢拘窘,末路嗟鄙吝。
微贱的我感谢被拘束和困窘,到了穷途末路感叹自己贪婪吝啬。
林花一迎笑,岩鸟相借问。
树林里的花儿对我一笑,岩石上的鸟儿互相问候。
尘埃改颜鬓,坚白畏缁磷。
尘世改变了我的容颜,但坚白的颜色却畏惧黑色的污点。
江海慰高情,飘蓬自吾分。
江河大海可以慰藉我的情怀,随风漂泊是我的命运。
【赏析】
《晓发楼子庄》是李白晚年流放夜郎遇赦返回时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首句“晓发楼子庄”,点明时间是在早晨出发。“楼子庄”位于今安徽省寿县西南,是李白曾经流放的地方。这里用地名来表明作者的身份背景,同时为下面的内容铺垫。
第二句“淮山自兹近”,诗人站在楼子庄附近,远眺淮山(即今天的淮南地区)的景象。淮山,指的是淮河两岸的山脉,这里的淮山是指淮河的北岸山峦。诗人通过观察淮山的地理位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春风似恼客”,诗人感受到了春风的拂面,但他却感到有些烦躁,仿佛春风在故意惹恼他似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风的喜爱和对春风的无奈。
第四句“浪稳舟不进”,江水波涛平静,船儿难以前行。诗人用“浪稳”来形容江水的平静程度,而“舟不进”则表现出船儿难以前行的困境。这句诗既写出了江水的宁静,又写出了航行的艰难。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回忆长安(今西安)的美好时光。“长安一回首”,诗人回想起了自己曾在长安的日子。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繁华而热闹,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五句“堤柳千里润”,诗人继续描绘了长安郊外的景色。堤岸上柳树成荫,绿意盎然,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这句诗通过描写柳树的翠绿,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六句“念当整帆席”,诗人突然想到了要收拾好帆篷准备回家的情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急切和期待,同时也暗示了他即将结束这次旅行的心情。
第八句“快若冬蛰奋”,诗人用冬眠的蛰虫来比喻自己的心情。冬眠的蛰虫一旦苏醒就会充满活力,诗人也希望能像冬眠的蛰虫一样重新焕发活力。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四句“微生谢拘窘,末路嗟鄙吝”,“坚白畏缁磷”,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微贱的境遇来表达内心的感慨。他感谢自己能够被拘束和困窘,同时也感叹自己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仍然贪恋名利。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胸怀,也揭示了他的悲观失望。
第九句“林花一迎笑”,诗人看到树林中的花儿向他微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欣赏。
第十句“岩鸟相借问”,诗人看到岩石上的鸟儿相互问候,仿佛是朋友之间的交谈一般。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和谐友爱的画卷,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第十一句“尘埃改颜鬓”,诗人看到自己的脸庞被尘埃染上了颜色,显得憔悴不堪。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和感慨。
第十二句“坚白畏缁磷”,诗人用坚白石的颜色畏惧黑色的污垢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态度。
第十三句“江海慰高情”,诗人以江海为喻,表示自己的心志如江海般宽广,能够包容一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心境的自豪和自信。
第十四句“飘蓬自吾分”,诗人认为自己就像飘蓬一样无法自主地随波逐流,但同时也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面对未来的准备。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坦然接受,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淡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