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就学首未冠,叔父不以童儿看。我今生年二十一,叔父晚作东州官。
侧身西望不得见,泪下两脸何汍澜。青春白日不照贫士屋,使我四壁长年寒。
六年两岁从进士,晚学扬雄识难字。贷钱乞米出都门,鼓腹吹篪入吴市。
读书击剑老死终,何为古来慷慨无人知。上有九重之青天,下有百尺之黄泥。
收声藏热等雷火,白杨蔓草秋风悲。生亦不可料,死亦不可量。
荆山长号刖两足,何如船尾歌沧浪。我不能钩章抉句攀俊造,又不能赤鸡白狗追年少。
矫首翻肠无一言,归去吴松学渔钓。主簿卑官何所施,秋来两鬓应生丝。
阿宜已冠无成事,犹忆它年冬至诗。

我初就学头未冠,叔父不以童儿看。

我今生年二十一,叔父晚作东州官。

侧身西望不得见,泪下两脸何汍澜。

青春白日不照贫士屋,使我四壁长年寒。

六年两岁从进士,晚学扬雄识难字。

贷钱乞米出都门,鼓腹吹篪入吴市。

读书击剑老死终,何为古来慷慨无人知。

上有九重之青天,下有百尺之黄泥。

收声藏热等雷火,白杨蔓草秋风悲。

生亦不可料,死亦不可量。

荆山长号刖两足,何如船尾歌沧浪。

我不能钩章抉句攀俊造,又不能赤鸡白狗追年少。

矫首翻肠无一言,归去吴松学渔钓。

主簿卑官何所施,秋来两鬓应生丝。

阿宜已冠无成事,犹忆它年冬至诗。

【注释】:

  1. 就学:指进入学校学习。
  2. 首未冠:年纪轻轻(指二十来岁)。
  3. 叔父:即我的堂兄,排行第四,故称“四叔”。
  4. 童儿:小孩子的通称。
  5. 东州:指洛阳,当时是政治中心。
  6. 侧身西望:形容对某人思念之情。
  7. 泪下:流泪。
  8. 白日:指阳光。
  9. 六载:指从二十岁时开始的六年间。
  10. 两岁:指二十岁以后两年。
  11. 高才博学,文辞富丽,能自创新意。与扬雄相齐名,人称“扬马”。
  12. 贷:借。
  13. 鼓腹:以手拍着肚子。
  14. 吹篪(chí):吹笙。
  15. 沧浪:即《沧浪歌》。
  16. 钩章:用言辞钩画文章的条理。
  17. 抉句:挑选词语。
  18. 赤鸡白狗:喻指年轻气盛。
  19. 挽桑弧(yu)于河鼓(hú),射天狼:谓在射箭前拉弓搭箭,表示决心,比喻做事有把握。
  20. 荆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北。相传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于此,因忧伤而投汨罗江而死,后人因以“荆山”代指楚国。
  21. 刖(yuè)两足:《庄子·外物》:“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后因以“刖两足”喻指受刑残废之人。
  22. 沧浪:指水深浪大的地方。《沧浪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23. 阿宜:《诗经·小雅·车舝》:“尚之以琼华乎而!”毛传:“宜,善也。”这里泛指侄儿、侄女。
  24. 冬至诗:杜甫曾作《冬至夜寄左氏弟二绝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极?稳暖皆如我,当须添几件?”此处暗用其事,表达自己不能给家人带来温暖和富贵的企望。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不平,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慨和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首联“我初就学首未冠,叔父不以童儿看。”两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情况,那时自己年纪轻,叔父没有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这反映了叔父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早年生活的怀念。
    颔联“我今生年二十一,叔父晚作东州官。”“我”此时已经二十多岁了,叔父此时担任东州的官职。这两句诗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阶段的认识和反思。他认为自己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是在叔父面前仍然只是一个年轻人,这反映出他对叔父的尊敬和谦逊。同时,他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成年人看待,而是仍然保持着一种天真烂漫的心态,这也显示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颈联“侧身西望不得见,泪下两脸何汍澜。”诗人站在西面,却无法看见叔父的身影,只能看到泪水流淌在脸颊上。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叔父深深的思念和牵挂。他无法见到叔父的身影,只能看到泪水流淌在脸颊上,这反映了他对叔父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叔父的担忧和不安。
    尾联“青春白日不照贫士屋,使我四壁长年寒。”诗人感叹自己虽然身处繁华之地,但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温暖。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叔父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是却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温暖,这反映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贫困者的同情和关心,认为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通过对叔父的描写和自己的感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反抗。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真实又深刻,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