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三巳日,佳气九城中。
洛饮传周俗,溱诗载郑风。
停轮浮桂醑,解袂泛兰丛。
选胜开慈宴,多欢组绶同。

【注释】

奉和:指臣下对皇帝所写应命的诗。圣制:皇上的命令或圣旨。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古代风俗这天为修禊节,举行洗濯、踏青等节日活动。青阳:地名。三巳日:即三月三日。佳气:吉祥之气。九城:京城,指京师洛阳。洛饮:指在洛阳饮酒。传周俗:传习周代的风俗。溱:水名。郑风:指《诗经》中的《溱洧》、《桑扈》等篇,是郑国的风俗歌谣。桂醑:桂花酿造的美酒。解袂泛兰丛:解开衣襟,在花丛中漫步。选胜:选择游览胜地。开慈宴:举办慈宴,指帝后及大臣们一同游赏园林。多欢:很多快乐。组绶:系在官服上的丝带,也指佩绶,表示官职的绶带。同:相同,一起。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奉和武则天的《上已日赐群臣柏梁体宴赐群臣柏梁体宴赐群臣》的一首应制之作。此诗首联“青阳三巳日”,以时令入题,点明节序和时间;颔联“佳气九城中”,“佳气”二字承上启下,既与上句的“三巳”相照应,又与下句的“九城”相呼应,表明了节期和地点,同时也暗含了节序和季节。“洛饮传周俗”,写在洛阳饮酒的习俗,同时点出了节期在上巳之日,“溱诗载郑风”,则写郑国的风俗歌谣。《诗经·小雅·采薇》里有:“我行陈而采苹兮,古人云:‘泽草所生,不种必蕃’。”《诗经·卫风·硕人》里有“爰采唐矣?沬之乡,士女殷且正,駓驔騑,女曰为王”。《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以上四篇都是郑国的风俗歌谣。所以“洛饮传周俗,溱诗载郑风”就是写在洛阳饮酒的习俗,同时点出了节序和季节,也就是上巳之辰,正是春光明媚之时。

第三联“停轮浮桂醑”,写停舟赏景之乐事。“停轮”二字承“游”字来,写游兴之浓;“桂醑”(桂花酿的美酒),承“酒”字来,写游兴之高。“解袂泛兰丛”,写在花间漫步之乐。“解袂”二字承“游”字来,写游兴之大;“兰丛”即香草,这里泛指花卉。“停轮浮桂醑,解袂泛兰丛”,两句诗连用两个典故:一是《世说新语·任诞》,传说晋朝人王子猷雪夜访戴安世的故事。王子猷在雪夜访戴,戴不在,门里积着厚厚的雪,他脱了衣服,坐在雪地里,仰天大睡。这时,忽闻戴来到门前敲门,便起身迎客,并把雪披到客人身上。二是东晋谢安喜欢兰花,他的侄子谢朗爱菊,他写信告诉侄儿,菊花虽美,但是不及兰花的幽香。后来,谢安问侄儿为什么偏爱菊花。他说:“兰花如贤人君子,菊花似贤人君子清贵之服。”因此,后人常以“解袂泛兰丛”比喻游赏园林。

第四联“选胜开慈宴,多欢组绶同”,点出节序在上巳。上已这一天,皇宫里举行宴饮,这是帝王为百官举行的宴席,称为“选胜”。“选胜”就是挑选最美好的景色,作为游玩胜地。“多欢组绶同”,写宴集之盛。组绶,即丝带,是系在官服上的,用来表示官职的绶带。这里的“同”通“童”,即众多的意思。意思是说,君臣同乐,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全诗从节令、气候、人物、景物等方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