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盘角黍竞时宜,组绣风华奉紫闱。
每日乍升丹禁晓,艾人晴影照金扉。
【注释】
①雕盘角黍:用雕花的圆盘盛着粽子。时宜:指端午节,是夏至节,五月初五日。组绣:即刺绣,以五彩丝线为经线,各色绒帛为纬线,织成花纹。紫闱(wéi围):宫门。②艾人:端午时人们插艾草于门户以避邪。③金扉:指宫殿门上所挂的铜环,用以辟邪。④丹禁:皇宫内院。
【赏析】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皇宫端午节时的热闹景象。首句写粽子,次句写宫廷中的刺绣和装饰品,第三句描绘宫廷中人们欢度端午的情景,末句写宫中门上的吉祥饰物。全诗语言平实自然,但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雕盘角黍”两句,诗人首先描写了宫中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风俗习惯。粽子,又名粽、角黍,是用竹叶包裹糯米蒸熟后,再用彩线绳捆扎起来的一种食品。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在民间十分普遍。诗人抓住这一习俗,加以渲染,使读者仿佛看到宫廷中人们在端午佳节时,竞相制作粽子,争相品尝的热闹场面。“角黍”,即粽子,这里泛指粽子。“组绣风华”一句,诗人又从服饰方面对端午节进行了描写。“组绣”,就是刺绣。这里指的是宫廷中妇女在端午节时,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的各种图案的刺绣。“奉紫闱”,“奉”,敬献之意;“紫闱”,宫门的美称。这里指的是宫廷。“紫闱”句点出端午之时,正是五月仲夏,天气炎热,因此宫中的刺绣要选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其美丽。而“紫闱”二字则暗示了这些刺绣都是出自宫中贵妇之手。这样,诗人就通过描写宫廷中端午时节的风俗习惯和服饰特色,把端午时节的热闹气氛烘托了出来。
接下来三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前两句描写端午时节宫廷中的热闹场面。端午节时,宫中的人们都要举行赛龙舟的活动,这是端午节最盛大的节目之一,诗人将这一活动与端午节联系起来,既写出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特点,也写出了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每日乍升丹禁晓,艾人晴影照金扉。”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端午时节宫中的热闹场面。“丹禁”,是指皇宫之内的禁城,这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艾人”,指端午节时人们插艾草于门户以避邪的习俗,这里特指宫中的门人、侍女等。“艾人”,本是一种植物名,这里借喻宫中的人。“晴影”,是指阳光照射下的影子。“金扉”句是说,端午时节阳光明媚,宫中门上的铜环(象征吉祥)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显得特别醒目。这两句诗通过描写端午时节宫中的节日气氛,把宫中的热闹场面写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尾声。“端午词御阁”,说明这首诗是咏赞端午节的词作。“端午词”四字概括了这首诗的内容。“御阁”,古代帝王居住的楼阁。这里指皇宫内的楼阁。“御阁”是皇宫中的最高建筑物,在这里用来代指皇宫,是全诗的总揽。“词”,即诗歌,这里指词调。“词御阁”,意思是在皇宫楼阁之上吟诵咏赞端午节的诗词。“御阁”一词不仅点明此词是咏赞端午节的,而且暗示了此词的高贵地位。因为“御阁”是皇帝居住之处,只有当臣子或诗人有才学、有文采时,才能有机会登上这样的高楼吟咏咏赞。所以“御阁”一词既是地点的提示,又是人物的身份的象征。“御阁”一词还暗示了这首词的主题——咏赞端午节。“词御阁”,是说这首词作是在皇宫楼阁之上咏赞端午节的,是作者对端午节的一次艺术创造。
这首咏物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时节宫中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端午节风俗习惯、服饰特色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全诗语言平实自然,但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