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亭下路,二十四桥迂。
有志风寒地,携家雨雪途。
杯酣看玉蕊,橐重载湖珠。
写就乌丝句,无妨寄雁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并分析其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艺术手法。
“竹西亭下路,二十四桥迂”,首联写景,点明送别之地。“竹西亭”,在苏州城西北的寒山寺旁,因晋时王凝之常与夫人谢安石、外甥王国宝等游于此,故名。后因称此地为“竹西”。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二十四桥”,指扬州北郊大明寺前隋朝的二十四名桥,这里借指扬州。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所在之地。“有志风寒地,携家雨雪途”,颔联点出友人远行途中的环境。“志”,意趣,情志。“有志”二字,既表明友人此行目的明确,又表现出他坚毅不屈的性格和高洁的志向。“风寒”二字,既点明了友人远行途中气候严寒,又表现出他对友人的深切关切。“携家”,指携带家人。“雨雪途”则说明旅途艰难。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途中所见的景象。“杯酣看玉蕊,橐重载湖珠”,“玉蕊”、“湖珠”,都是指美酒。“玉蕊”,即“玉液”,用来形容酒杯里的美酒晶莹透亮,甘醇无比。“湖珠”,即“湖光”,形容湖上的月光如珠似玉。“看玉蕊”三字,既写出了友人饮酒的情景,又表现了友人对美酒的喜爱,同时也暗示着朋友离别时的伤感情绪。“橐”(tuo )重(zhong),指装钱的袋子很沉。这句说,带着沉重而装满钱财的袋子赶路。“湖光”三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既表现了友人的远行之难,又暗示着他此次远行之不易,同时也暗示着他对友人此次远行的担忧之情。“写就乌丝句,无妨寄雁奴”,颈联是说,我已经写好了送别的诗作。“乌丝”是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细笔,这里代指诗稿。“乌丝句”,是古人书写的一种格式,即上下两联对仗工整的诗。“雁奴”,指捎信的人。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后的担忧之情。尾联是作者的赠言:“写就乌丝句,无妨寄雁奴。”这是说,你既然已经写好了诗,那么我不妨为你捎个信回去。这几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其中包含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此次远行的深切担忧。这首诗是送别词,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和环境、表达自己的感情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答案】
送叶靖逸之维扬
竹西亭下路,二十四桥迁。
有志风寒地,携家雨雪途。
杯酣看玉蕊,橐重载湖珠。
写就乌丝句,无妨寄雁奴。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送别的图画,将送别的场景、环境和诗人的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写景,点明送别之意;下片抒情,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之情。全词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动人,是一篇优秀的送别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