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潺湲迸石溪,直疑寒碧练玻璃。
百川流去须归海,万籁喧来有定时。
桥接丹山横夜月,柳笼碧草拂晴曦。
吟庐此去虽相近,争似闲鸥立渺弥。

【注释】

潺湲:流水声。

练玻璃:指白色的冰。

百川:指众多河流。须归海:必须汇入大海。万籁喧来有定时:一切声音都在规定的时刻出现。丹山:红色的山。拂晴曦:拂动清晨的阳光。吟庐:诗人住所,也指诗人本人。渺弥:辽阔无边。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友人居处题咏之作,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一派潺湲迸石溪,直疑寒碧练玻璃。”写溪流激荡奔流而下,溅起的水花犹如白色的冰花,晶莹剔透,仿佛是一条白色的丝带,直垂到水面上,使人感到一股清凉之意。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勾勒出溪流的奔腾和激荡。

颔联“百川流去须归海,万籁喧来有定时。”进一步描绘了水流、声音等自然现象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联中“须归海”表达了一种哲理思想,即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归宿,就像江河最终要汇入大海一样;而“万籁喧来有定时”则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与节奏,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和谐的氛围。

颈联“桥接丹山横夜月,柳笼碧草拂晴曦。”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通过桥梁将两岸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尾联“吟庐此去虽相近,争似闲鸥立渺弥。”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虽然自己与友人的居所相隔不远,但相比之下还是比不上闲鸥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这一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