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筮总茫茫,风尘惨大荒。
丹心能许国,旅力愧勤王。
若使官兵卫,犹能干戚扬。
叩阍陈胆策,折翅亦难将。
【注释】
龟筮(shì):用龟甲占卜。茫茫:模糊不清。风尘:指战乱。惨:凄惨。丹心:忠贞的心。旅力:在外的武力。干:表露,显露。戚:古代兵器,这里指战旗。叩阍(kūn hūn):向帝王上书陈情。折翅:比喻身体有残疾。
【赏析】
《叹二首》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冬,诗人在长安被贬为左拾遗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当前政治局面的感慨和忧虑。“龟筮”,即用龟甲进行占卜。“茫茫”是说占卜结果令人失望;“风尘惨大荒”,是说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到处一片荒凉。后二句抒写自己忧国之心、报国之志。“丹心”指忠贞不渝的心,“能许国”表明诗人忠诚报国的决心。“旅力愧勤王”,意谓自己虽身在朝廷,却无以驱驰疆场,保卫国家,感到惭愧。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感叹自己的报国无力而转向对朝廷官兵的指责与讽刺。“若使官兵卫,犹能干戚扬”,意谓如果朝廷的官兵们能够像春秋时期介子推那样忠诚地保主君,那就不会使边关将士空有干戈却不能驰骋疆场了。这是全诗中感情最为激烈的部分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的不满,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末二句则进一步指出朝廷官兵不能干戈扬威的原因所在。“叩阍陈胆策”,意为上书进言,提出良策;“折翅亦难将”,意为即使身体残弱也难以再为朝廷效力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当朝官吏的不满、批评,又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通过议论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望国家统一、安定的愿望,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