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掩自闲闲,樽空宁薄薄。
妙语知杜美,刚肠识雷恶。
饶花人岂贫,多竹地不薄。
最道长官难,只愁里胥恶。
屈原石板上见圆机题诗
赏析宋代晁说之《屈原石板上见圆机题诗因和之》
- 诗词原文
门掩自闲闲,樽空宁薄薄。妙语知杜美,刚肠识雷恶。饶花人岂贫,多竹地不薄。最道长官难,只愁里胥恶。
- 译文注释
- 门掩自闲闲:门被掩闭,显得安静。
- 樽空宁薄薄:酒杯空了,但并不觉得空虚。
- 妙语知杜美:巧妙的语言,让人联想到杜甫的美文。
- 刚肠识雷恶:强硬的肠子,能够识别雷声的可怕之处。
- 饶花人岂贫:虽然有花,但人并不因此变得贫穷。
- 多竹地不薄:多竹的地方,地面并不薄弱。
- 最道长官难:对于官员来说,最难的是职责所在。
- 只愁里胥恶:只担心那些官吏的贪婪。
- 作品赏析
晁说之的《屈原石板上见圆机题诗因和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其中“妙语知杜美,刚肠识雷恶”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透露出他对世事的独到见解和批判精神。此外,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创作背景
晁说之生活在宋代社会动荡时期,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种心境下,通过对屈原的诗句进行改编和创新而创作的。通过这种方式,晁说之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许。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晁说之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他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相结合,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性格。例如,将门比作“自闲闲”,将樽比作“空宁薄薄”,这些形象的塑造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晁说之还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表达技巧,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复杂。他通过对屈原诗句的改编和创新,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还增添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传世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 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
晁说之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宋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评。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洞察。在文化意义上,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财富。在历史价值方面,这首诗记录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晁说之的《屈原石板上见圆机题诗因和之》是一首充满智慧与美感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次对屈原诗句的再现和赞美,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与人生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