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葫芦,竹丛里鸣。昔尝见人学,今乃闻尔声。草深山远径路狭,春尽日长花竹明。
往来行人竟何事,足茧縢穿千里行。离家去国已牢落,况复饥渴贪前程。
是时闻尔劝沽酒,下马解带留长亭。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并逐一翻译。
诗句:提葫芦行
- 提葫芦:拿起葫芦。
- 竹丛里鸣:在竹林中发出声音。
- 昔尝见人学:以前我曾见过有人学习(模仿)这个动作。
- 今乃闻尔声:现在我听到你的声音。
- 草深山远径路狭:草很茂盛,山路又远又窄。
- 春尽日长花竹明:春天过去了,太阳也变得很长了,花和竹子也显得更加明亮了。
译文:
我拿起葫芦,它仿佛有生命的一般,在竹林中发出声音。以前我见过有人模仿这个动作,现在我也听见了你的声音。这里的草很茂盛,山路又远又窄,春天已经过去,太阳变得很长了,花和竹子也显得更加明亮。
接下来是诗句和关键词的注释:
- “提葫芦”:指拿起葫芦的动作,可能是一个比喻或者是真实的动作。
- “竹丛里鸣”:在竹林中发出声音,形容葫芦的形状或者声音。
- “昔尝见人学”:以前曾见过有人在模仿这个动作,可能是某个人物或者某种情境下的模仿。
- “今乃闻尔声”:现在我听到你的声音,“尔声”指代葫芦发出的声音。
- “草深山远径路狭”:草很茂盛,山路又远又窄。这里的“草深”可能是指周围的环境非常茂密,而“山远”可能是指远处的山峦。
- “春尽日长花竹明”:春天过去了,太阳变得很长了,花和竹子也显得更加明亮。这里的“春尽”可能是指春天结束了,而“日长”则是指太阳升高。
诗句的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结束的时候,独自行走在山林中的场景。他拿起葫芦,在竹林中发出声音,这可能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他回忆起曾经见过别人模仿自己这个动作,现在他又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周围的环境虽然茂密,但对他来说却显得遥远和狭窄。春天过去了,太阳变得很长了,花和竹子也显得更加明亮。他不禁感慨时光流转,岁月无情,但他依然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