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
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影动。
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注释】

莺莺:唐代才女崔莺莺。

未识春光:指尚未见到春天。先有情:即先有爱情。

河桥:指黄河桥,即渭桥。兵乱:指安史之乱。萧寺:指长安南郊的西明寺。红愁绿惨:形容女子的愁容。张生:即张珙,唐代诗人、文学家。春情重:即春色满怀。明月拂墙花影动:指在月光下看到墙头上的花影摇曳。惊魂:惊慌失措。若春梦:如春日梦境。

【译文】

崔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叫莺莺的女子,她还没有见到春天,却早已被春天所感动。

在黄河桥上发生了战争,莺莺在西明寺躲避战乱,她看着河面上的船只,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恐惧。

张生一见莺莺,心中春情满满,他看到了明月照进窗户,窗台上的花儿的影子也随着晃动起来。

深夜里,红娘悄悄来到张生的房中,两人拥抱在一起,莺莺的面容娇艳如花,让人感到心惊胆战,好像回到了那个春天的梦里。

【赏析】

这首诗是《元微之寄崔莺莺》的序言,讲述了作者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崔莺莺是唐代才女,也是著名的歌妓。《元微之寄崔莺莺》是唐代大诗人元稹为纪念自己与崔莺莺的恋情而写的一首长诗。

此诗开篇“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描绘了崔家的姑娘莺莺还未见到春天,就已经被春天所感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崔莺莺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描述了在黄河桥上的战争,莺莺在西明寺躲避战乱的情景。这里的“红愁绿惨”用来形容莺莺的面容,暗示着她内心的悲伤和焦虑。这句诗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莺莺的担忧和关心。

接着的“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影动。”描绘了张生看到莺莺后春情满满的情景。这里的“春情重”用来形容张生的心情,暗示着他对莺莺的深深爱慕。而“明月拂墙花影动”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月光洒在墙上,花儿的影子也随之摇曳。这句诗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夜晚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莺莺的深情和期待。

最后四句“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描绘了红娘深夜来到张生的房中,两人拥抱在一起的情景。这里的“脉脉惊魂若春梦”用来形容两人的情感状态,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情感如同春风拂过般温柔而美好。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展示了一个充满爱意和激情的故事。诗人以崔莺莺为背景,通过对她的情感和遭遇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