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三月三十日,天子檄我南国行。
蒲剑欲飞春涨急,柳绵才脱晓寒轻。
事非得已初何好,物到不平终作声。
自古英雄总多难,贾梁何必怨清明。
诗句原文:
丙寅三月三十日,天子檄我南国行。
蒲剑欲飞春涨急,柳绵才脱晓寒轻。
事非得已初何好,物到不平终作声。
自古英雄总多难,贾梁何必怨清明。
注释:
- 丙寅:古代干支纪年的一种,此处应为“丙寅”即天干的第三位,地支的第三十位。
- 天子:皇帝,此处指南宋朝廷。
- 檄:古代一种文书,用于征召或命令。
- 南国行:奉命前往南方的国家。
- 蒲剑:蒲草制成的剑,春天涨水时蒲剑会因水的上涨而飘起。
- 柳绵:柳树的絮,春天脱落时带有凉意。
- 事非得已:由于某些原因无法避免。
- 何好:有什么可喜欢的地方。
- 物到不平终作声:事物如果不公平就会发出声音。
- 自古英雄总多难: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总是遭遇重重困难。
- 贾梁:人名,这里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名字或是某个特定的人物。
- 何必怨清明:为何要埋怨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在这里可能具有其他含义。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华岳的作品,表达了他奉命前往南方时的感慨。首句“丙寅三月三十日,天子檄我南国行”直接交代了时间和任务,体现了诗人接到朝廷的征召令后的无奈和期待。第二句“蒲剑欲飞春涨急,柳绵才脱晓寒轻”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天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述事物的不公与人的困境,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最后两句“自古英雄总多难,贾梁何必怨清明”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历史中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同时也提出了疑问,是否因为清明节而对英雄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或怨恨。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