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融明遂启疑,源流本末致交驰。
谷何尝响人相唤,岸几曾行舟自移。
枉直万端明似镜,是非一著错如棋。
磨心拔去谁能转,试问诸公知不知。
【注释】
- 心不融明:指心志不通。遂:于是,就。启疑:引起疑问。
- 源流本末:事物发展的始末。致交驰:互相交错、奔涌而出。
- 谷何尝响人相唤:山谷之间没有回声,人相互呼唤声也听不到。何尝:哪曾。
- 岸几曾行舟自移:岸边哪有船自行移动的。几曾:哪里。
- 枉直万端:各种是非曲直都很多。明似镜:像明镜一样清晰明亮。
- 是非一着错如棋:一个错误就象下棋输了一盘那样严重。一著:一次行动或决定。
- 磨心拔去谁能转:磨掉心灵上的污垢,谁能使它改变?转:变化。
- 试问诸公知不知:请诸位知道不知道这个道理。
【译文】
心中不通导致疑虑,事物的始末互相交错奔涌而出。
山谷间没有回声人相互呼唤也听不见,岸边哪有船自行移动。
各种是非曲直都很多,像明镜一样清晰,一个错误就象下棋输了一盘那样严重。
磨掉心灵上的污垢,谁能使它改变?请诸位知道不知道这个道理。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首联“心不融明遂启疑,源流本末致交驰。”写由于自己心境不通达,因而引发了许多疑问。而事物的始末互相交错奔涌而出,又使这些疑问变得更加复杂纷乱。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与困惑。
第二联“谷何尝响人相唤,岸几曾行舟自移。”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迷茫。山谷之间没有回声,人们相互呼唤也听不见,这更增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感。岸边哪有船自行移动呢?这更增添了他的疑惑和不解。这里的“谷”和“岸”都是象征性的词,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奈和困惑。
第三联“枉直万端明似镜,是非一着错如棋。”继续深化了主题,用明镜来比喻是非曲直的清晰明朗,用下棋来比喻决策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作者强调了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应该明智而果断。然而,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这一联也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第四联“磨心拔去谁能转,试问诸公知不知。”这是整首诗的总结,也是作者对读者的劝诫。他认为只有磨掉自己的心志,才能够摆脱困扰,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同时,他还希望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既是一首诗歌,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