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风拂拂卷征衣,溪上攀辕恨马迟。
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
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谩垂。
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
注释:
- 溪风拂拂卷征衣,溪上攀辕恨马迟:溪风吹动衣襟,诗人在溪边攀着车辕,因为马走得慢而感到怨恨。
- 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蝗虫没有进入闽地,现在已经没有了;诸葛亮的碑文在岘山,但人们不再寻求它。
- 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谩垂:泉水知道送别客人的声音还很低沉;蜡烛昏暗,留下的人泪水却流得很多。
- 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希望您能回到长沙,就像贾谊一样为国家效力;在长江上为您斩断那些危害国家的鲸鱼。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溪风拂拂卷征衣,溪上攀辕恨马迟”写景抒情。诗人以“溪风”和“卷”字点出地点是在溪边,用“拂拂”形容溪风的吹拂,写出了风的轻快。诗人在溪边攀车,是因为想早日赶到目的地,但马走得太慢,诗人因马的速度太慢而感到遗憾。第二句中,“溪上攀辕”是说在溪边攀车,而“恨马迟”则是表达诗人对马速度的不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不满和期待的心情。第三联“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意思是说蝗虫已经不在闽地了,所以不需要寻找诸葛亮的碑文了。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第四联“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谩垂”。这里的“泉知”是指泉水能够听到送别的声音;“留人泪谩垂”则表示诗人的泪水已经流干了。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别时的哀愁之情。第五联“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是说希望您能回到长沙,像贾谊一样为国家效力;在长江上为您斩断那些危害国家的鲸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感人。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祝愿,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豪放的气势,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