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曝山头土欲焦,全家冒日走岧峣。
石泉绝涧阶千级,岭路穿云线一条。
借问裹粮朝历险,何如坦腹夜吹箫。
□□□□□□□,□□□□□□□。
【注释】
杂咏三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杂咏,即随意吟咏。三首,指诗的第三、第四、第五首。
日曝山头土欲焦:太阳晒在山顶上,把山上的泥土都晒得发烫了。
全家冒日走岧峣:全家人冒着烈日走在高高的山峰上。
石泉绝涧阶千级:石泉水流从绝壁中流出,阶梯有一千级。
岭路穿云线一条:岭上的小路穿过云雾,像一条线。
借问裹粮朝历险:请问你带着干粮去攀登险峻的山峰吗?
何如坦腹夜吹箫:为什么不在夜晚吹箫呢?
□□□□□□□,□□□□□□□:这是最后两句,“□”是省略号,表示诗人没有写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登临泰山时所写。前四句写登山之难,后四句写登山之乐。全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一句“日曝山头土欲焦”,写登山之难。泰山之高,非同一般,而日头又大,阳光直射,使山头之土都晒得发烫了。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含着诗人对登山之艰难的感叹。
第二句“全家冒日走岧峣”,写登山之难。这句中的“全家”二字,既写出了登山之艰难,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而“冒日”二字,则更突出了登山之难。
第三句“石泉绝涧阶千级”,写登山之难。这句中的“石泉绝涧”和“阶千级”两个词,既写出了山路之险峻,也写出了诗人攀登之艰难。
第四句“岭路穿云线一条”,写登山之难。这句中的“岭路穿云”和“线一条”两个词,既写出了山路之险峻,也写出了诗人攀登之艰难。
第五句“借问裹粮朝历险”,写登山之难。这句中的“裹粮”二字,既写出了登山之艰难,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而“朝历险”三个字,则更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第六句“何如坦腹夜吹箫”,写登山之乐。这句中的“何如”二字,既写出了登山之艰难,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而“夜吹箫”三个字,则更突出了登山之乐。
第七句“不若坦腹夜吹箫”,写登山之乐。这句中的“不若”二字,既写出了登山之艰难,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而“夜吹箫”三个字,则更突出了登山之乐。
第八句“□□□□□□□”,是最后两句,“□”是省略号,表示诗人没有写完。这句中的省略号,既表明了诗人没有写完,也表明了诗人对登山之乐的无限向往。
整首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对登山之难与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