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觌面,三秋应动心。
刚闻将子去,又惯入山深。
饭饱群书乐,窗闲万竹阴。
扁舟才十里,得得要相寻。
诗句原文: 一日不觌面,三秋应动心。
译文解释: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一日不觌面”意味着一天没有见面,而”三秋应动心”则暗示了这种长时间的分离使得作者的心情在三个秋天的时间里都难以平静,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注释说明:这里的”觌面”指的是面对面的相见,”三秋”则是指一个季节的长度。”动心”则表示内心的情感被深深触动。整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比一天没有见面和三个季节的时间,强调了长时间分离带来的情感影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与儿子分别后创作的。周必大是一位宋代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清丽、简练的风格而著称,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表达了他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整体评价:这首诗以其深情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是对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的深刻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家庭的态度和价值观。}
诗意解读:
- 描述一次离别经历,表达长时间未见面时的强烈思念感;
- 描绘山中景色之美,展现自然风光给心灵带来的宁静;
- 表达对儿子读书生活的关心,希望他能在学习中得到成长;
- 描写生活简朴的乐趣,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一、诗句解析
一日不觌面: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即长时间未见儿子的面,引发了深深的思念。杜甫在《春望》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家人之间长时间未见面时的那种迫切和焦虑。这里的一日不觌面可能也包含了这种情感的深度,突出了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彼此的重要性。
三秋应动心:这里使用“三秋”这一传统表达方式,意味着时间已经过去很长的一个季节。秋季在中国文学中常常是思念的象征,如杜牧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中的玉关,就是用来象征远方的亲人。此句表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依旧强烈,无法平息。
刚闻将子去:这里描述了听到儿子将要离开的消息的情景。这种突然的消息往往会引起深刻的情感反应,因为子女远离父母是一种常见的悲剧。李白在《送友人》中提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虽然美景依旧,但朋友的离去却带来了深深的不舍。这里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境,儿子的离去让诗人感到悲伤和无奈。
二、情感表达分析
对亲情的珍视:整首诗贯穿着对亲情的深切表达,无论是对儿子的学习还是日常生活的关心,都体现了诗人对家庭的重视。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及其牺牲,与这首诗中对儿子的思念相呼应。
自然美的赞美: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山中的美丽风景,如袁说友的“饭饱群书乐,窗闲万竹阴”。这种自然美景不仅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教育的重视:在现代社会,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于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希望儿子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从而延续家族的荣誉和智慧。
三、文化内涵探究
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尤其是父与子的深厚关系。诗歌中频繁提到的“一日不觌面”和“三秋应动心”,都反映了这种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长久分离的担忧。
山水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山水画和诗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的“饭饱群书乐,窗闲万竹阴”反映了文人对于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爱好不仅是审美上的享受,也体现了文人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
自然与人的和谐: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是诗人心灵上的安慰。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依赖,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对家庭的深情,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教育和自然美的深厚情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美学和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