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来祗谒自周行,脚踏稽山意远翔。
叠嶂排云烟杳霭,半天得月夜凄凉。
无言可状湖山好,有客来时锦绣张。
底事东吴声价重,螭头椽笔冠文场。
【注释】
公来:我来到你这里。祗谒(zhī yè):恭敬拜见。周行:周游,巡视。脚踏稽山:踏遍了稽山。意远翔:心旷神怡,遐想无边。叠嶂(jian zhang):重重叠叠的山峰。排云烟: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杳霭(yǎo ǎi):幽暗迷离。半天得月:月光从半空中照射下来,照亮了大地。湖山好:指风景优美如画。无言可状:无法用言语表达。有客来时:有客人来时。锦绣张:形容景色绚丽多彩。底事:为什么。东吴:古郡名,今江苏苏州一带。声价重:名声很大。螭头椽笔冠文场:形容才气横溢,文思敏捷,才华出众。“螭”是传说中无角龙,这里用来比喻才能非凡。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太学博士兼直史馆时,为酬赠罗春伯奉常之作。诗以“和”字开首,表明这是一首酬和之作,但诗人并没有完全摹仿对方的原诗,而是融会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会,写出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朋友才华的赞赏之情。
开头两句写罗春伯奉常到访稽山,作者亲自前去迎候,两人一起游览稽山美景。“自周行”,表示自己对罗春伯奉常十分尊重,愿意与他一起游览稽山。“脚踏稽山意远翔”,描绘出稽山之高大雄伟,让人心旷神怡。“意远翔”,表达了诗人对稽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中间两句写稽山美景。“叠嶂排云烟杳霭”,描写了稽山山峰层峦叠翠,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景象。“半天得月夜凄凉”,描绘了夜晚明月当空,照亮了整个山谷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感觉。这里的“凄凉”一词,既描绘了夜幕降临时寂静无声的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在静谧中感受到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赞美了罗春伯奉常的才华。“无言可状湖山好”,诗人认为罗春伯奉常对湖山之美有着深刻理解,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它的美好之处。“有客来时锦绣张”,表达了诗人对罗春伯奉常的赞美之情,认为他的才华如同锦绣一样丰富多彩。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罗春伯奉常的才华,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浓厚的友谊氛围。
整首诗通过描绘稽山的美景和表达对罗春伯奉常才华的赞赏之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山水和罗春伯奉常才华的赞美,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人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