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爵非贵,天爵惟尊。
贤哉惠侯,兴学祁门。
祁门之士,夙号有文。
兑习久废,索居离群。
自侯来思,锐志兴复。
士脱旧穴,迁于乔木。
人性本善,混混源泉。
四端素具,若火始然。
谁其启之,君子德风。
既修学宫,藏修其中。
内养克充,外养亦备。
尔不吾负,吾宁尔弃。
坛名舞雩,乐道无欲。
梁跨幽涧,潺潺漱玉。
面此清致,皆学之助。
本心融明,庶几寡过。
滔滔世途,人而匪天。
儿童之戏,殆类纸鸢。

我们来看第一句“人爵非贵,天爵惟尊”。这里的“人爵”指的是世俗的荣誉和地位,而“天爵”则代表了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物质和名誉并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值得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贤哉惠侯,兴学祁门。”这句诗赞美了惠侯(指春秋时期的宋国国君宋文公)的贤明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通过兴办学校来推广知识、文化和道德教育,体现了统治者对于提升民众素质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视。

“祁门之士,夙号有文。”这里的祁门指的是地名,也象征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一直以来都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学识。这句诗表明了宋国的文化氛围浓厚,人民普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

“兑习久废,索居离群。”这里提到了“兑”字,通常与口舌之欲相关,而“离群索居”则形容了孤独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人们由于过分沉溺于物质享受和社交活动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自侯来思,锐志兴复。”这句话中的“自侯”可能是指宋国的统治者惠侯,他来到这片土地后,决心恢复和发扬光大当地的文化教育。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领导者致力于文化建设、振兴教育的生动画面。

“士脱旧穴,迁于乔木。”这里的“旧穴”指的是旧有的学问和思想,而“乔木”则象征着新的成长和发展。诗人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学者们在惠侯的引领下脱离旧的思想束缚,走向更加开阔的新阶段。

“人性本善,混混源泉。”这句诗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如同源远流长的河流一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四端素具,若火始然。”这里的“四端”指的是儒家所说的四种基本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关于道德教化的观点,即人们天生就具有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像火焰一样燃烧起来。

“谁其启之,君子德风。”这句诗提出了一个疑问:“是谁开启了人们的心性?”并指出君子(这里指惠侯)以自身的德行为先导,形成了一种正面的道德风尚。

“既修学宫,藏修其中。”这句诗描述了宋国统治者建立学宫的情景,学宫成为了学习知识和修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接下来的几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学宫内部的环境和氛围:“内养克充,外养亦备。”这里强调了学习不仅要内心充实,还要外在表现良好,即不仅要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还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

最后两句“尔不吾负,吾宁尔弃。坛名舞雩,乐道无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学生的期望和态度。他认为学生应该能够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学业和人生目标,不应该被他人所拖累或放弃。同时,诗人也倡导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诗句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教育和人文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保持内心的纯洁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实现真正的个人发展和精神升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