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学浅无源,涧谷才咫尺。
志士务广深,沧溟渺难测。
俗子一作吏,书几尘土积。
志士虽涖官,群书玩无斁。
废书固俗子,既俗又奚责。
嗜书苟不已,无乃旷厥职。
臧谷均亡羊,孰为失与得。
古人有大端,后学宜取则。
有馀不可尽,不足在所益。
努力求至当,毋蹈一偏失。
枕上有感呈吕子约
俗学浅无源,涧谷才咫尺。
志士务广深,沧溟渺难测。
俗子一作吏,书几尘土积。
志士虽涖官,群书玩无斁。
废书固俗子,既俗又奚责。
嗜书苟不已,无乃旷厥职。
臧谷均亡羊,孰为失与得。
古人有大端,后学宜取则。
有馀不可尽,不足在所益。
努力求至当,毋蹈一偏失。
注释: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世俗之学浅薄没有源头,就像涧谷那么狭窄;志士追求学问广泛深入,像沧海一样无法测量。世俗之人做官,书籍堆积如尘。志士虽然担任官职,却把读书看作乐趣,从不间断。世俗之人废弃读书,既庸俗又何必责备他们?如果喜欢读书而不停止,那就可能荒废了他们的职业。就像臧谷都丢失了一羊,到底谁是谁非?古人有大的准则,后人应当向他们学习。有了余剩不能全部利用,有所欠缺也应当有所增益。努力去寻求最恰当的方法,不要陷入片面的错误之中。
赏析:
《枕上偶成》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退居家乡后的一首自警诗,写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末。当时诗人因“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知绍兴府。他回到故乡后,心情郁闷,百无聊赖,于是便写下这首《枕上偶成》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首联:“俗学浅无源,涧谷才咫尺。”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那些庸俗浅薄的学术观点就像涧谷一样狭窄,没有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思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浅薄学术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这些学术观点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局限于狭隘的范围,无法触及事物的真正本质。
颔联:“志士务广深,沧溟渺难测。”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志士追求学问的广泛深入,如同沧海那样无边无际,难以捉摸。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志士追求高深学问的赞赏之情。他认为只有志士才能追求到学问的真谛,而那些庸俗浅薄的人则无法理解真正的学问。
颈联:“俗子一作吏,书几尘土积。”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世俗之人做官后的状态和他们对待书籍的态度。他发现这些庸俗的官员们只会把心思放在官场的权力斗争上,而忽略了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们的书籍堆积如山,但是这些书籍却被灰尘覆盖,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的批评和讽刺之情。他认为这些人只会沉溺于权谋之争,而忽视了学问的真正意义。
尾联:“嗜书苟不已,无乃旷厥职。”诗人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过于沉迷于书本而忽略了自己的职责,那么他是否就真的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呢?诗人认为这种过分沉迷于书本的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会让人失去对工作的专注和投入。他提醒人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和实践应用。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批评,表达了他对世俗浅薄学术的不满和批评以及对志士追求高深学问的赞赏之情。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资源,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