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绿题诗四十年,寻幽不厌水云边。
一犁还又耕春后,三白曾来醉腊前。
自笑挂冠林下客,获陪挥麈坐中贤。
绝嫌幻色撩人思,快睹晴川远接天。
【注释】
赵仁父:指宋代的赵蕃,字昌朝,号章泉,成都人。曾任成都知府,因直言忤权贵被贬,后任福建转运使、福建安抚使、提点广东刑狱等职,官至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卒谥文节。平绿见招:即《平江四景》之《平江观潮》。
一犁:泛指耕作。
三白:指稻、麦、豆三种农作物。
自笑挂冠:意谓自己引退。自唐以来,文人多以“挂冠”为辞官隐逸的代名词。林下客:指隐居山林的隐者。
绝嫌:极厌恶。
幻色:虚幻的景象,比喻美好的景色。
晴川远接天:意谓晴空万里,水光相接天际。
【译文】
在平江府官署内举行宴会,我应邀去赴宴。四十年间,我一直在平江写诗题字,寻幽访胜不厌其烦。
春天来了又耕种了,三白(稻、麦、豆)曾经来这里过冬。自己自嘲像隐士一样挂冠而归,有幸能陪伴在座的挥麈坐谈的贤人们。
讨厌那些虚幻的美丽景色使人思恋,快看那晴天碧波与天连成一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赵蕃在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一首咏物诗。全诗四句,每句七言,押仄声韵,对仗精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富有民歌风味,堪称绝唱。作者通过对平江观潮这一盛事的生动描绘和热情赞颂,表达了他热爱自然、赞美生活的思想感情。
首联两句从时间上展开描写,写诗人对观潮的向往之情。“四十年”,是说诗人已经四十岁了,而“水云边”,则说明诗人一直渴望能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
颔联两句具体描绘了观潮盛事的场景。“一犁还又耕春后”,是说诗人在春天里又耕田种地,与农民们一起享受劳动的乐趣。“三白曾来醉腊前”,则是说诗人曾在冬天的时候来到海边,观赏海潮的壮观场面,并陶醉于这种美妙的体验之中。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与农民们的亲密关系,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颈联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自笑挂冠林下客”,是说诗人自嘲自己就像一位隐士一样挂冠归来,过着隐居的生活;而“获陪挥麈坐中贤”,则是说诗人有幸能与大家共同享受这次观潮的盛会,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谦逊品质,也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
尾联两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绝嫌幻色撩人思”,是说诗人讨厌那些虚幻的美丽景色使他产生思恋之情;“快睹晴川远接天”,则是说诗人高兴地看到了那晴空万里、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与天空相连成一体的画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