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霸业已芜没,贺老鉴湖今几时。
当年乞得亦清绝,不道后日知谁尸。
人生底物乃吾有,谬辱君赐宁非痴。
游人依旧逐胜赏,歌舞自昔皆尘泥。
荷枯苇折洲渚出,深处不变清琉璃。
汪汪万顷挠不浊,坐令我忆牛医儿。
【注释】
①过鉴湖:诗人路过鉴湖。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贺老:即贺知章。
②几时:何时。
③清绝:高洁、清正。
④谬(miù)辱:错误地受到。君赐宁非痴:指自己受宠若惊。
⑤游人:诗人的友人及游客。
⑥尘泥:尘埃和泥土,喻世俗污浊之物。
⑦万顷:形容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挠(náo)不浊:水波荡漾却不会污染。
⑧牛医儿:指牛医李元膺的儿子李渤,曾任润州观察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浙江作客期间的作品。诗人从鉴湖边经过,想起当年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感慨自己年老还被朝廷征召,于是写下此诗。
首联起笔不凡,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作者先写稽山霸业已荒废,贺老鉴湖如今也无人问津。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霸业”,二是“清绝”。“霸业”指的是贺知章当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事时的功绩;“清绝”则用其《回乡偶书》中的诗句。这一句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现实的感叹。
颔联两句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无奈之情。“乞得亦清绝”指的是当年贺知章以清廉著称;“后日知谁尸”则是说如今的人们又该如何知晓他的英名呢?这里的“知”字既指了解、认知,也有责备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世人不知其贤的无奈。
颈联两句转而写眼前的景象,与前两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描绘了一幅游人逐胜赏、歌舞自昔皆尘泥的画面,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里的“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吾有”则表明诗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他所拥有,无需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东西。
尾联两句则宕开一笔,回到主题上来。诗人以牛医儿的典故回应了自己的感慨。牛医儿曾担任李渤的官职,而李渤曾任润州观察使。诗人通过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感慨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