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物物尽欣怡,不到人间寒自眉。
愿得清时同贞观,旅行终日不忧饥。

【注释】

感春:即《感春诗》。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

【译文】

春天来了万物皆欣欣向荣,但人们却感到人间寒冷。

只愿能生活在清平之世,像贞观盛世一样,终日游玩不愁饥寒。

【赏析】

“春来物物尽欣怡”,这是说春天来临,万物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一切都欣欣向荣。然而诗人的心中却是充满了忧戚,这从他下句中就可以看出:“不到人间寒自眉”。“人间”指人世间,这里泛指人间社会。“眉”是指眉毛。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唐高宗时期,而此时正值武则天掌权,朝政昏暗,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所以诗人看到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内心却充满了忧虑和不满,这种复杂的心理被诗人巧妙地表现在了诗句之中。

“愿得清时同贞观”,意思是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清静无为的时代里。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当时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被誉为“贞观之治”。诗人之所以向往这个年代,是因为他觉得那个时代的统治者都是英明有道、仁政爱民的好君主,而他自己所在的时期则不然,所以他渴望能够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

“旅行终日不忧饥。”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他认为只要能够过上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使整天在路上旅行也不会感到饥饿难耐。这里的“旅行”并不是单纯的游历四方,而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状态,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可以不用为生计奔波,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不必担忧衣食问题。

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中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