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孺濮阳人,十世士于卫。
矫制发仓廪,河内被恩霈。
辞令守东海,卧阁动经岁。
田鼢与卫青,未尝屈其贵。
张汤每遭骂,刀笔忝廷尉。
无知五百人,阑出实何罪。
犯颜为力谏,武帝不知愧。
十年死淮阳,不入禁闼内。
呜呼社稷臣,傅爰岂其配。
【注释】
长孺:张长孺,张敞的字。濮阳:县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土于卫:指张敞的祖先都是卫国人。
矫制:假传皇帝的命令。发仓廪:打开粮仓,发放谷物救济百姓。河内: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被恩霈:得到皇帝的恩惠。
辞令:推辞任命官职。守东海:张敞曾担任过东海太守。动经岁:任职时间很长。卧阁:指张敞曾经担任的御史大夫职务。
田鼢:张汤的同僚,因反对汉武帝的专制统治而得罪。卫青:西汉著名将领,封为大将军。
张汤:张家的后代,西汉著名法家,曾任廷尉(最高司法官)。遭骂:被人指责。刀笔:法官用的笔和刀。忝廷尉:玷污了司法大官的职位。
无知五百人,阑出实何罪:指汉成帝时期,有五百多人犯法漏网,没有罪却被抓到官府里来。阑:通“滥”。何罪:什么罪都没有。
犯颜: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力谏:竭力进谏。汉武帝:刘彻,即后世尊称的汉宣帝。不知愧:不感到羞愧。
十年死淮阳:死在淮阳,指张敞去世于公元前72年。死淮阳:死于淮阳。不入禁闼内:指死得突然,来不及进入皇宫。禁闼:宫门。
傅爰:张敞的儿子张赦,字子文,曾任尚书令、太子太傅等职。岂其配:难道可以相比吗?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写张敞的一生经历,表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官僚集团的腐败黑暗。
首联:“长孺濮阳人,十世士于卫。”诗人首先介绍主人公的籍贯和身份。张敞,字长孺,是汉朝濮阳人,世代都是卫国(今河南省濮阳县)的地方官,因此被称为“士于卫”。
颔联:“矫制发仓廪,河内被恩霈。”张敞以执法严明著称,他假传皇帝圣旨,开仓放粮,使河内一带的贫苦百姓受益。这一行为使得河内一带深受皇帝恩泽。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赞扬了张敞执法公正无私的精神品质。
颈联:“辞令守东海,卧阁动经岁。”张敞曾经担任过高阶级的官职,如东海太守等。但他总是能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所以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为权贵所动。他的这种清廉正直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尾联:“田鼢与卫青,未尝屈其贵。”张敞与历史上著名的忠臣田鼢和卫青相提并论,都未曾屈服于权势。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张敞的敬仰之情。
尾联:“张汤每遭骂,刀笔忝廷尉。”张汤是汉朝的一位著名法家,但他却多次受到他人的攻击和指责,甚至被贬谪为庶民。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张汤的同情之情。诗人认为张敞虽然曾经担任过司法大官的职位,但却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勤勉地工作。最后一句:“无知五百人,阑出实何罪。”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的谴责,他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逍遥法外。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张敞一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那种清廉正直、执法如山的品质。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那些腐败官员的不满和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