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灯读易听更残,微雨萧萧独闭关。
治世岂无谋可献,书生从古命多寒。
数茎须为忧时白,一点心犹报国丹。
未肯轩裳便尘土,此身翻恐误儒冠。

首先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篝灯读易听更残,微雨萧萧独闭关。
  • 篝灯读易:在帐篷里用灯光读书,这里的“篝灯”可能表示一种朴素或者简陋的学习环境。“读易”可能是指阅读《周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典。
  • 听更残:听到夜已深,这里可能是在描述夜晚时分的静谧和深沉。
  • 微雨萧萧独闭关:在细雨中独自一人闭门不出,这里的“萧萧”形容雨声轻细而连续。
  1. 治世岂无谋可献,书生从古命多寒。
  • 治世岂无谋可献:在理想的政治时代,难道没有可以献上的计谋吗?
  • 书生从古命多寒:书生自古以来的命运就比较坎坷,这里可能指文人墨客常常面临困境。
  1. 数茎须为忧时白,一点心犹报国丹。
  • 数茎须为忧时白:即使只有几根胡须也能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 一点心犹报国丹:一颗心仍然像报效国家的决心一样坚定。
  1. 未肯轩裳便尘土,此身翻恐误儒冠。
  • 未肯轩裳便尘土:不愿仅仅做官服上尘埃,表明不满足于现状,希望有所建树。
  • 此身翻恐误儒冠: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可能会因为追求高远的理想而受到玷污。

接下来给出诗句的译文,并配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篝灯读易,夜深了还坐在营帐内翻阅《周易》。
  • 细雨纷飞,独自关着门,外面是萧瑟的风声。
  • 治理天下,怎能没有良策可献?但是古代书生命运多舛。
  • 纵然白发苍苍,心中依旧有报国的志向。
  • 不愿意只做一个官员,甘当尘埃,担心身份会因此受损。

我们可以进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抱负与功名利禄之间矛盾冲突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深夜读书的场景和细雨中的孤寂感,营造了一种清冷而深沉的氛围。诗人虽然身处乱世,却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