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护祠香立翠寒,谁知活处发霜痕。
生生与善相为脉,节节是仁皆可根。
方信虚中涵造化,何妨直下长儿孙。
更须就此封培去,千亩成阴百世门。
赞王来山爱竹祠前枯竹再生
清护祠香立翠寒,谁知活处发霜痕。
生生与善相为脉,节节是仁皆可根。
方信虚中涵造化,何妨直下长儿孙。
更须就此封培去,千亩成阴百世门。
注释:
赞:赞美,歌颂。
王来山:即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政论家。他酷爱竹子,有“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的豪情;又好鹅、雁、鹦鹉等禽鸟。在绍兴建爱竹堂,将所居之处命名为“爱竹堂”。这里指王献之的祠堂。
清护祠香立翠寒:指王献之祠堂里香烟缭绕,青翠欲滴。
谁知活处发霜痕:指那些枯死的竹子在霜雪的滋润下复活了。
生生与善相为脉:生生不息,和善相通,是竹子生长的脉络。
节节是仁皆可根:每一节都是仁慈的体现,都可以作为生命的根基。
方信虚中涵造化:方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虚空构成的,包含着自然的奥秘和造化的力量。
何妨直下长儿孙:不妨直接向下扎根生长,延续后代。
更须就此封培去:更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培养它。
千亩成阴百世门:如果能够保护好这片竹林,那么它就能为世人提供荫凉,成为人们出入的门庭,影响百世。
赏析:
这首诗是对王献之祠堂前枯竹再生的赞美。诗人通过对竹子生命力顽强、与善相通、仁心可作生命根基等特性的描绘,表达了对王献之精神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自然万物生命力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寄寓了人们对和谐共生、传承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