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是苏长公,如何抱丝桐。
不必穷是非,闻名自生风。

【题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在扇上。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长公,指苏轼。抱丝桐,谓怀抱古琴。不必穷是非,指不必追求名利和是非得失。

【注释】

“抱”:抱着;“丝桐”:指古琴。

【译文】

说你是苏东坡,为何还抱着古琴?

不必要苦苦追求是与非,名声自然就会传扬。

【赏析】

《题扇画》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共三首。第一首写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初秋,当时东坡在徐州任知州。第二首写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夏,当时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第三首写于元祐五年(1090年)春,当时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知州,时已退居林下。此组诗都是咏物抒怀之作,通过咏物抒发对人生、社会、历史的看法和态度。

此组诗第一首为题画而作,描绘了一幅画面:一位文士手执扇柄,坐在案前弹琴,神态自若,悠然自得,意态潇洒,神情闲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诗人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文士的形象。“谓是苏长公”,点明文士身份,指出是苏轼,这位大文豪,他不仅文章写得一手好,而且琴弹得很有名,人们常常说他弹琴弹奏得特别好。“如何抱丝桐?”这里用了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抱琴这一举动的惊讶之情。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不仅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据《宋史·乐志》记载,苏东坡精通音律,曾编定《大琴曲》三卷,并著有《琴说》。“何必穷是非,闻名自生风”,这句意思是:你何必去追求是非成败呢?只要你名声响亮,自然会招人注目。

第二首描写了东坡先生在徐州时的闲适生活。“坐啸”,是指坐着高吟长啸。啸,古代一种长吁短叹的声音。“清夜”,指的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月明星稀,清风徐来。“水调”,是一种曲调。“山鸣谷应”,“应”通“响”。这两句的意思是:苏轼在深夜里坐着高吟长啸,明月皎洁,星光灿烂,微风吹拂,山谷回音。“坐啸”和“清夜”都暗示着作者的心境。“水调”和“山鸣谷应”,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心境。“清夜”,既点出时间是夜晚,又点出地点是山中水边。“山鸣谷应”四字用典,《庄子·寓言》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孔子游于匡,而围之数仞,不得出。于是乃想见狂且。由彼观之,鲁国无人也,丘无所隐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苏轼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淡泊明志的态度,也说明他并不追求名利,而是安贫乐道。

第三首描写了东坡先生在密州时的闲适生活。“归欤”,表示要回家乡了的意思。“归哉”,表示归心似箭的意思。“云卧”,指躺在云床上休息。苏轼喜欢云游四方,他常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东坡集》)。他喜欢云游四方,喜欢到处走走看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期间,也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如登泰山、游济南等。“卧”和“起”相对照,写出苏轼的闲适生活。“松风”,指松树林中的风声。苏轼在密州做官期间,喜欢到郊外游览,他喜欢听松林中的风声,喜欢在松树林中漫步。他常说:“吾犹及见松风耳。”他喜爱听松林中的风声,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苏轼一生酷爱山水,他曾说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四字,是诗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之词。“江山”指美丽的河山;“如画”指像画一样美丽。“江流天地外”四字写出了山河的壮阔气势。

苏轼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曲折。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但他总是乐观豁达,从容面对一切。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他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