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春风底事寒,主张火匮一雷鼾。
不干酒力浓时困,自是人情熟处安。
【注释】
1.灵济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岸,始建于五代,历代屡建,宋元丰年间改为大慈恩寺,绍兴初重建为灵隐禅寺,元末毁,明洪武初年复建。午睡: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
2.江上:指西湖之南的湖面上。
3.底事寒:何至于如此寒冷呢?
4.火匮(kuì):即火炉。
5.雷鼾(hān):形容人打鼾声如雷鸣,非常响亮。
6.酒力:酒力旺盛。
7.人情熟处:指熟悉的地方,这里指家乡。
8.赏析:此诗作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首句写诗人到江边去散步,突然一阵春风吹来,使人感到十分冷,原来春天到了,天气转暖,而诗人却因为旅途劳顿、身体不适而感到有些寒冷。第二句说,自己有备而来,带了火炉,可以取暖,因此并不觉得冷。第三句说,这并不全是为了抵御寒冷,而是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感到心安,所以并不觉得困倦。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恬淡闲适。
【译文】
在灵济寺午睡起来后,看到江上的春风多么地温暖,我带了一火炉准备取暖,却因打了一个响亮的鼾声而感到有些疲倦。这并非因为我饮酒过量而感到困乏,而是由于我太熟悉家乡,所以即使身处于异乡,也能安然入睡。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自己游览灵济寺后的所见所感之作。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游湖之后午睡醒来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身处异地仍然能够保持宁静的心态。
第一句“江上春风底事寒”,点明了诗人游湖的时间是在春天。“底事”是疑问词,“底”在这里是疑问代词,用来反诘。春风拂面,本应令人感觉温暖,但诗人偏生感叹,问为什么春风会让人感到冷。“底事”一词用得极为巧妙,它既表明了诗人的疑惑,又暗示出诗人内心的感受。这种反诘式的疑问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二句“主张火匮一雷鼾”,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困倦状态。这里的“主张”可以理解为“打算”、“想要”的意思,“主张火匮”即表示诗人打算用火炉取暖。然而,尽管他打算用火炉取暖,但却因为打了个响亮的鼾声而感到疲倦,甚至有些困乏。这一细节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困倦状态,又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不干酒力浓时困”,则是诗人对前两句的回应。虽然诗人已经打算用火炉取暖,但仍然感到有些疲倦。这并不是因为他饮酒过量而导致困乏,而是因为他太熟悉家乡,所以即便身处异乡,也能够安然入睡。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整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恬淡闲适。诗人通过对自己在灵济寺午睡醒来后所见所感的描写,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