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花开尽,中春不见花。
柳阴空拂地,草色漫平沙。
客路心常折,僧窗鬓自华。
故乡何处是,瘴海暗天涯。

【注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中春:指农历二月,春季的中间时期。

拂地:随风拂动地面。

草色漫平沙:草长满沙滩。

客路:行旅之途。

僧窗:僧人的居室,这里借指佛寺。

【赏析】

《伤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的组诗,此诗是第一首。

首句“腊月花开尽”,写腊月梅花已凋尽,花谢树空,春意阑珊。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暗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以梅花的盛开、衰谢来比喻人生的盛衰变化,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

颔联“柳阴空拂地,草色漫平沙”,描绘了一幅荒漠景象。柳阴和草色都是春天的象征,然而此时却都显得那么凄凉、萧条。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空虚和无助感。

颈联“客路心常折,僧窗鬓自华”,则通过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变化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用“客路”来比喻自己的仕途之路,用“僧窗”来代表自己的精神居所。这两个意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即诗人身处异乡,内心充满孤独和寂寞,而精神上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追求和向往。

尾联“故乡何处是,瘴海暗天涯”,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这里的“故乡”不仅指代自己的家乡,还暗指国家和民族。诗人用“瘴海”来形容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用“暗天涯”来形容自己心中的迷茫和无助。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