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陟浮丘,西临古渡头。
钟声沉断岸,桥影散中流。
雪让芦花密,云排稻穗稠。
乾坤均帝力,草木岂能酬。
【注释】
①浮丘:古山名。②钟声:指寺中僧人撞钟的声音。③断岸:指岸边被水冲击的石崖。④桥影散流:指在江中游动的桥梁倒影,随水流散开。⑤稻穗:指稻田里生长的稻穗。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诗作,诗人登黄山,观古渡,听钟声,触景物,发感慨。全诗写景生动传神,议论深刻警策,是一首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首联“秋晚陟浮丘,西临古渡头”。浮丘,即浮云之丘,即黄山。“秋晚”二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心境。登山望远,眼前展现出一幅秋晚图:夕阳余光映照着层峦叠嶂,天边云彩如火烧般红彤彤地弥漫着天空。此时此地,诗人心情激越。“古渡头”,是黄山上一个著名的古渡口,也是通往黄山主峰玉屏楼的必经之路。这里既是观赏黄山风景的绝佳地点,也是诗人登山观景的起点。“西临”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和观察方向,又暗示了诗人的行程是从西向东,即将攀登黄山最高峰。
颔联“钟声沉断岸,桥影散中流”。这两句是描写黄山的著名景点——太平松石庵。在松谷庵前有一条溪涧,溪水从高高的崖壁上流下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阵阵响声。溪水在悬崖上飞溅起朵朵白花。站在庵前,放眼望去,只见那溪水从高处倾泻而下,犹如一条银练悬挂在崖壁间;而那些被溪水击碎的岩石,犹如一块块洁白的玉石。溪涧里的水声、瀑布的水声、钟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溪涧中的桥梁横跨在溪水上空,随着溪水的流动,桥影也随风飘荡,时隐时现。诗人站在庵前,看着这一切,不禁感叹道:“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颈联“雪让芦花密,云排稻穗稠”。“雪让”二字,既表明了诗人所处的季节,又暗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心情。“芦花”指的是芦苇上的积雪,“云排”是指密集的云雾。诗人登上黄山,来到浮丘脚下,远远望见了一座座山峰,它们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这时,一阵风刮来,将山谷中的雪吹散了,露出了满山遍野的芦花。这些芦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是一群群欢快的鸟儿在歌唱。而那些密密麻麻的云雾,如同一片片绿色的稻田,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感。
尾联“乾坤均帝力,草木岂能酬”。尾联是诗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感慨。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高山峻岭还是平原沃土,无论是江河湖泊还是花草树木,它们都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之道。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领悟和启示:人的生命短暂而有限,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努力拼搏,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完全掌握命运的走向和结局。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感恩和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