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风来半夜,骇浪却平郛。
避地忧桥断,登山借杖扶。
马牛真不辨,老稚乱相呼。
安得瞻晴景,苍苔绣户枢。

【注释】

猛风:强风。半:二分之一,指半夜时分。骇浪:汹涌的海浪。却平郛:却平静如常。避地:躲避战乱。桥断:桥梁断裂。登山:登上山头。借杖(zhàng):拄杖。老稚:老人和孩子。苍苔(tái):青苔,一种绿色的小草。绣户枢:精美的门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避难至蜀时所作。当时杜甫因“三难”而困于成都,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四川避难生活的艰难。

首句“猛风来半夜”,写夜半狂风,把江水掀得翻腾澎湃起来。“骇浪却平郛”,用一“却”字,表明尽管狂风暴雨,但江水的波涛并没有像平时那样翻滚,而是平静如常,这正说明诗人所处之地地势平坦,没有受到洪水的威胁。一个“却”字,既写出了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下的镇定自若,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宽慰和喜悦之情。

第二句“避地忧桥断”,说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蜀地,心中忧虑的是桥梁被破坏无法通行。“避地”二字交代了诗人避难的原因,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兴亡、人民遭难的关切和忧虑之心。“桥断”,又为下文“登山借杖扶”作了铺垫,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困苦之中仍不忘国家的大义,表现出他的高尚品质。

第三句“登山借杖扶”,写诗人在蜀地登高远望,想凭藉着手中的拐杖去支撑身体。“登山”一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在蜀地的生活艰辛,同时也表达了他在蜀地生活安定、心情舒畅的心情。“借杖扶”一词,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和担忧。

第四句“马牛真不辨,老稚乱相呼”,写诗人在蜀地看到的景象。这里既表现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思念之情。“马牛”一词,既表现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怀念之情。

第五句“安得瞻晴景,苍苔绣户枢”,写诗人在蜀地看到的景色。这一句既表现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苍苔绣户枢”这一形象,既表现出蜀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安得瞻晴景”一句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