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浦夜涛声动地,香炉晴影碧连天。
楼中不负庾公赏,席上谁为陶令贤。
且拥旌旗飞画鹢,行闻台阁选青钱。
班春过我旧游处,门巷桃花应寂然。
【注释】
湓浦:指长江入鄱阳湖处,位于江西九江市。香炉峰:庐山名胜之一,在浔阳江口西岸。庾亮:东晋时期大臣,曾任荆州刺史,后被诬谋反而被赐死。陶令:即陶潜,字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诗人,官至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后出仕为征西将军桓温参军。青钱:指代官位、官职。班春:春天里举行宴会的意思。过我旧游处:在我过去游玩的地方。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作者正在江西任司马。叶圣参,名不详,守九江郡,是作者的老友,故以诗相赠。全诗四联八句,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点题送别,次联赞颂友人的政绩,第三联写朋友即将离任,第四联写离别之情。
“湓浦夜涛声动地,香炉晴影碧连天。”首联起笔突兀,写湓浦夜晚的江涛惊天动地,与天相接的香炉峰倒映在晴朗的天空中。“香炉”是庐山的一个景点,这里泛指庐山。这两句是写景,写景是为了衬托叶圣参的政绩和人品。叶圣参任九江郡时,政绩卓著。据《新唐书》记载:“圣参在九江,政有声,民安之,吏无苛政,所部皆乐业,人不犯禁。”可见其治郡有方;且叶圣参为人正直,不受贿赂,廉洁奉公。《新唐书》还说:“圣参在九江数年,未尝取人纤毫,吏民亲爱之。”由此可见,他深得民心。“楼中不负庾公赏”,是说叶圣参的政绩得到朝廷的高度赞赏,正如庾亮曾对陶潜说过的“吾尝言‘大丈夫当使一世同时俱尽,不可使其独退而甘天下之大耻’”,叶圣参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像庾亮那样得到赏识。“席上谁为陶令贤”,“席上”指宴会。陶令即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曾担任彭泽县令,因为不愿接受官府的馈赠(所谓“五斗米折腰”)就辞去了官职,回到故乡种田自足。后来东晋朝廷多次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去。叶圣参的诗句暗用陶令典故,表示自己也有陶令那样的高风亮节。
“且拥旌旗飞画鹢,行闻台阁选青钱。”“且拥旌旗”是说叶圣参将要率兵离开九江郡了,这里暗示了他即将面临的艰险处境。“青钱”指代官位、官职,这是说他即将升迁到更高一级的职位上去。“旌旗”是指军旗、仪仗。“画鹢”(yuè)是一种装饰有彩绘的船。这里指叶圣参乘坐的船只。“青钱”也是用陶令典故,表示他将要受到重用。“行闻台阁选青钱”一句,既表明叶圣参即将升迁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朝廷,同时也表明他即将面临艰险的处境。“台阁”指中央政府,这里借指朝廷。“选青钱”是说朝廷将给他一个高官厚禄的职务。
“班春过我旧游处,门巷桃花应寂然。”“班春”指春天里的宴饮。“过我旧游处”是说叶圣参将要经过我曾经游览过的旧地方。“门巷桃花应寂然”是说经过我的旧游处之后,那门前小巷中的桃花应该变得寂寞冷清起来。“桃花”在这里既是实景,又是虚景,实是比喻叶圣参经过我的家乡后,我家乡的景物也会变得冷落起来。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从内容上看,它既写了叶圣参的政绩和人品,又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之心,同时又流露出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