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约芙蓉照碧湍,红绡衫薄不胜寒。
吹香洗露情多少,只得元戎一饷看。
次芙蓉渡和颖叔修撰旧题
次芙蓉渡和颖叔修撰旧题,这首诗通过描绘荷花在碧湍溪流中绰约的姿态,展现了其娇艳而不失柔弱的美态。同时,红绡衫薄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寒冷天气的感受。诗中的“吹香洗露”四字,生动地描绘了荷花散发的香气与露珠相融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然而,最后一句“只得元戎一饷看”则表达了诗人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欣赏这份美景的无奈。整体上,此诗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也透露出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开篇即以“绰约芙蓉照碧湍”为背景,勾勒出了一幅荷花在清澈溪流中摇曳生姿的画面。这里的“绰约”形容荷花姿态曼妙、优雅动人,“芙蓉”则是荷花的美称,二者结合,营造出一种既高雅又清丽的意境。而“碧湍”则是指碧绿的溪流,水流湍急,为荷花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动感。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之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诗歌的第二句“红绡衫薄不胜寒”,则是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唯美的氛围。这里的“红绡衫薄”形容诗人穿着轻薄的衣裳,与荷花的娇艳形成对比,突出了荷花的纯洁与美丽。而“不胜寒”则传达出了诗人感受到的寒冷,以及这种寒冷与荷花之间微妙的联系。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第三句“吹香洗露情多少”,则将焦点转向了荷花本身。在这里,“吹香洗露”四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荷花散发出的香气与清晨露水的交融,也暗示了荷花所经历的日出时分。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句的艺术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而“情多少”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切的美好景象所怀有的深情和感慨,使得整句诗显得更加抒情而富有哲理。
“只得元戎一饷看”这句诗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这里的“元戎”指的是军队的指挥官,而“一饷”则是指短暂的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欣赏到荷花的美丽,无法长久停留。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珍惜和向往。通过这样的结尾,诗作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对于时间、生命和美的哲学思考。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
- 艺术手法:
- 使用比喻(如“绰约芙蓉”、“红绡衫薄”),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使用色彩(如“碧湍”、“芙蓉”),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 运用动态描写(如“吹香洗露”),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 意象解析:
- “芙蓉”不仅指实际的荷花,还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 “碧湍”和“红绡衫薄”等词语的使用,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
-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述,间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哀愁。
- 结尾的“一饷”用词巧妙,既表达了时间的短暂,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 文化价值:
-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
- 通过对荷花的赞美,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高洁品格的崇尚。
- 现代意义:
- 尽管诗歌创作年代已远,但其对美的感悟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仍然具有启发性。
- 当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喧嚣的环境中,常常忽视了身边的美好和短暂的美好,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次芙蓉渡和颖叔修撰旧题》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美学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的新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赏析,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